《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实施两年多,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如何看待日益疯狂的食品造假?食品不安全因素究竟有哪些?怎样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就这些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他认为,保障食品安全要依靠加强法治、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系人为 “因牛肉产品被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美国Topps肉制品公司宣告破产;意大利‘幽灵’奶牛丑闻,涉及意大利农业供应管理局和农业部动物疾病预防研究所;我国台湾地区查获的全球首起使用有毒物质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DEHP)取代棕榈油做乳化剂,对饮料进行增稠获取暴利的事件涉及上百种饮料。”冯平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点,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零风险’。” 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不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遇到的。冯平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遇到的问题可能会集中展现出发达国家的经历。” 据他介绍,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食品造假问题,是发达国家19世纪早期就大量出现过的,随着食品的化学化发展和食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增加,有意的食品掺假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严重问题。直到1920年前后,法规的压力和有效的检测方法才将故意进行食品掺假的出现频率和严重性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且掺假与反假始终没有停止。 冯平认为,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环境污染等非人为故意危害不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非法牟取暴利、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形势复杂、严峻。违法犯罪分子利欲熏心、明知故犯,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私屠滥宰、收售病害猪、“瘦肉精”猪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和注水肉、违法违规使用添加物是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添加剂是肉类污染罪魁 肉类食品处于食物链顶端,污染源多,产品价值高,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物污染和化学因素三方面。其中,尤其以化学因素污染最为严重。 环境污染包括垃圾、水、重金属、农药、化肥污染。生物污染包括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绦囊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化学因素主要有亚硝酸盐、着色剂、防腐剂等添加剂。亚硝酸盐有发色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剧毒的肉毒杆菌的抑制,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亚硝盐致癌,用量大时会发生急性中毒,必须限量。个别生产者为追求色、香、味任意增加用量,曾引发过多起急性中毒。天然色素成本高、性质不稳定,加工、保存中容易褪色。合成着色剂稳定,但有一定毒性,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不法商贩为掩盖原料肉不新鲜和熟肉制品的缺陷,大多超量和超范围添加防腐剂。 “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功不可没;但癌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化学污染是主要因素。”冯平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仅仅满足于不出现急性中毒事件已经不能达到人民的期望,同时,技术的滥用也在客观上增加食品安全的风险。” 以添加剂为例,添加剂能使食品延长保质期,产品一致性好,在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阶段,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超量和超范围添加以及改变食品色、香、味特性,用水和添加剂制造的假葡萄酒、用没有奶的“珍珠奶”、加了香精的“五常”香米来牟取暴利,添加剂从对食品的修饰到用于制假售假、以假乱真,又挑战着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 |
下一篇: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