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诊断 6.1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验。 6.2 实验室诊断 6.2.1 电镜观察(EM) 轮状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现特殊的轮状,将发生腹泻的仔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离心,加双抗灭菌,然后用磷钨酸负染,在电镜下观察, 就会看到特异的的病毒粒子。 6.2.2 免疫荧光技术(FA) 采集发病早期的仔猪的空肠或内容物,刮取小肠绒毛作压片或涂片,用丙酮固定后再用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在绒毛上皮的胞浆内见到荧光。 6.2.3 ELISA 将酶标记抗体检验病料,如果有TGEV存在,则抗原和抗体结合,同时使酶对底物作用而显色。此种方法敏感易行,实用性强[13]。 6.2.4 核酸电泳法 轮状病毒的核酸有11个节段,在PAGE电泳时呈现特异的电泳图谱,不仅能与其他病毒区别开,也能初步鉴定轮状病毒的群。这是研究轮状病毒分类学和流行病学最常见的方法。 6.2.5 RT-PCR 轮状病毒的核酸是RNA,通过反转录扩增,能够快速检出病毒。它的灵敏性高,适合早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检查。 6.2.6 核酸探针检测 刘明军等用光敏生物素标记A群轮状病毒的核酸,其敏感性接近于国内报道的非同位素探针水平,特异性好,适合于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14]。 7 防治 有关RV感染的治疗研究不多。 7.1 搞好环境卫生 对猪舍定期清洗,消毒。在寒冷的季节要注意保暖,提高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同时猪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分娩舍和保育舍要分开,作好隔离。工作人员要注意消毒和隔离,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和参观。 7.2 加强免疫 7.2.1 非特异性免疫 由于轮状病毒是肠道病毒,因此非特异性免疫特别是黏膜免疫在轮状病毒的预防当中具有重要作用。黏膜免疫可以通过口服途径进行。Shing C等人发现将轮状病毒核酸疫苗用硅藻酸盐包裹,可以在肠道中产生高水平的IgA[15]。 7.2.2 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包括灭活苗和弱毒苗。灭活苗的抗原性不高,通常需要添加佐剂。弱毒苗在仔猪体内可以增殖,有一定的保护性。油佐剂灭活苗在怀孕母猪分娩前30d免疫,仔猪在出生后7d和21各免疫1次。弱毒苗在分娩前5周和2周各免疫1次。 7.2.3 异源疫苗 轮状病毒不同血清型之间的免疫交叉性较差,一般用同一血清型的疫苗免疫,效果较好。但有报道称轮状病毒感染也可以通过异源疫苗来免疫。异源苗免疫的主要机制是利用VP6的保护作用。 7.2.4 亚单位疫苗 现在已经在大肠杆菌等表达系统中成功的表达了轮状病毒不同的结构蛋白,为研究不同结构蛋白的作用以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能。 7.2.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是新兴的第三代疫苗。核酸免疫的具体机制还不太清楚,大多数人认为基因被摄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产生免疫抗原,启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抵抗特异病原的攻击。 7.2.6 被动免疫 母源抗体可以防止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即使感染,发病程度也较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减少,感染的程度与母源抗体的滴度有关。 7.3 如果发现仔猪感染轮状病毒,立即将病猪隔离到清洁、消毒、干燥温暖的环境中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对有感染威胁的仔猪或母猪要及时接种预防,使群体平均抗体水平迅速提高,增强对轮状病毒的抵抗力。 8 存在问题及展望 RV基因组分11节段,核苷酸序列常因基因漂移转移、重组等造成RV的变异多样性。病毒蛋白复杂多样且不同血清型RV之间的免疫交叉性很差,给RV免疫及疫苗研制带来困难。所以,研制一种能够广泛交叉保护不同血清型RV感染的疫苗,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对RV疫苗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陈元鼎等用RHV-RNA2载体系统中表达的(RV)VP4;胰酶切割位点区抗原表位可诱导动物产生具有交叉中和反应的血清抗体。可作为新一代RV抗原表位亚单位疫苗的侯选疫苗抗原[16]。目前已将VP4、VP7在大肠杆菌、痘病毒、腺病毒、杆状病毒中表达成功,获得了融合蛋白,但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如何制备高效的融合蛋白是努力的方向[17]。许多新的免疫方法如作亚单位疫苗的病毒颗粒、DNA疫苗、微量化病毒疫苗和其他的RV口服活疫苗以及肠道外免疫方法也在试验之中[5]。基因重配技术的发展有望给RV活疫苗的研究提出一条新途径。 |
上一篇:防控动物重大疫病的六大机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