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篇

生猪市场的十年回顾

日期:04-06 作者:阳光畜牧网- 小 + 大

    新千年前十年即已成为历史。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甚至具体到一个行业的发展,却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养猪市埸在新千年的十年中就是如此。
  一、养猪生产格局的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兴起的专业户养猪模式,经过九十年代,到2006年大概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断的大浪淘沙,演绎着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模式。此时由专业户生产的生猪产品,已经超过全国生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在一些养猪业发达的地区,甚至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生猪生产领域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2006年的“猪灾”虽然由多种因素引发,但也暴露了“专业户”模式的先天不足。一是资金实力不足,经不起风浪,一场猪灾就让不少专业户轰然倒下。二是防疫意识淡漠,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较大的疫病面前措手不及。三是养殖管理技术薄弱,导至饲料利用率不高,从而推高了养殖成本,降低了赢利能力。因此导致的“07猪价风波”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强调鼓励规模养殖。凭心而论,这种思维方向引导无可指责,但操作上的失误相信政府最终也会有所反省。
  政府从07年开始实行鼓励扶持规模养殖至今已过去三年,三年中,表面上的规模化养殖的确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养殖,还任重而道远。记得本老倌在08年的一篇博文中曾预言,真正的规模化养猪主导整个养猪行业,预计要二十年左右才能实现。
  那么目前的养猪业生产格局,应当算是散养、专业户养殖、规模养殖并存的局面,但又以专业户养殖和中小规模猪场养殖占主导地位。其中散养又以母猪养殖为主,专业户和小规模猪场以供应本地区市场为主,而大型养猪场和养猪企业,即是大城市和肉类加工企业的主要货源供应来源。
  二、市场环境的变化
  所谓市场环境,在这里主要指社会的消费能力(即市场容量)外部市场(进出口)影响、市场管理的政策导向等诸方面。
  从社会消费能力来看,由于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总体已进入温饱型社会。特别是十年中的后五年,人们吃不吃肉已不再受到钱包的限制,而是以有没有消费的欲望来决定。因此,市场容量扩展的空间已经受到一定限制。猪肉每年消费供求形势,主要受其它肉类比较价格的影响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人们收入增减的影响逐渐弱化。
  关于外部市场的影响,基于我国既是猪肉生产第一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而且消费习惯是以鲜食为主,因此外部市场的冲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国猪肉传统只针对俄罗斯、朝、韩等少数国家有少量出口,对进口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而且因进口猪肉价格高昂,口感差,冷冻肉又不适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特别是欧美国家因所谓“人性化”养殖,小公猪都没阉,猪肉遇热有股骚味,除了哪些“钱多,人傻”的人表示另类,一般中国人是不吃高价进口肉的。如果说外部市场对中国猪市有什么影响,上游原料市场的影响却较大;蛋白原料(豆粕、鱼粉等)主要依赖进口,其影响不言而喻。玉米虽然主要由国内市场供应,且国家调控手段严厉,但因在养猪饲料中占比高,价格变动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关于市场价格调控政策,十年来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一团乱麻。管理层对猪市规律一无所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是调控失败的根源。其手段主要是:鼓励扶持政策、税费政策、价格管制调控政策。
  鼓励扶持政策十年内主要有两次大的动作,分别在两次猪价高峰期。第一次在2003年,当时的扶持政策是区域性的,主要体现在各地的“菜篮子工程”补贴和扶贫项目上,而且以宣传舆论为主,如“要想富,多养猪”之类的口号充斥报章杂志,其实际补贴力度与规模与第二次不可同日而语。

上一篇:巩固基础确保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篇:当前规模猪场的排污现状及应对措施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