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状况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1995年初,我国从北京郊区开始流行蓝耳病,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1996年,哈尔滨兽药研究所分离出了蓝耳病病毒后,正式确定了蓝耳病在我国猪群中的存在,此后大约10年的时间,直至2006年,从个别猪场发生蓝耳病到全国绝大部分的猪场都是蓝耳病阳性场,其对我国养猪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间,蓝耳病病毒变化的情况,因为各种原因被大家所忽略。到了2006年,我国从南方开始流行所谓的“猪高热病”,猪无论营养状况好坏,都会突然发病,且高烧不退,另外,很多的母猪也会有发病死亡的情况,从临床发病情况以及剖检变化,当时首先考虑的是猪瘟,后来之所以诊断为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依据的是两个诊断性的结论:第一,剖检猪的一系列脏器包括肺脏、脾脏、肾脏等的病变组织,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病变组织或者病变细胞的周围进行检测,能够检测到的都是蓝耳病病毒,可以证明这些病变是和蓝耳病病毒直接相关;第二,这种蓝耳病病毒在其基因序列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所有发生所谓“猪高热病”的猪场所检测结果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在2006年9月份,我们最早提出了变异的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病”的原发病因,而临床上所呈现的不同的变化,也是在蓝耳病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些复杂的情况。 2009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疫情严重,随着此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我们在10个省分离鉴定了14株病毒,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2009年分离的14株HP-PRRSV全基因序列与2006年分离的HP-PRRSV代表株JXA1株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98.9%,14株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达97.1%~99.7%,表明2009年不同地区HP-PRRSV分离株与JXA1株的亲缘关系密切。 2、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研究及应用效果 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美洲型蓝耳病病毒变异而来的,而其变异是多个核苷酸位点的点突变的累积效应造成的,蓝耳病的免疫保护不同的毒株之间又交叉保护。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依然是近期我国猪病防控的一个重点,但不是难点, 因为2009年下半年,我们推出了蓝耳病活疫苗,经试验验证,其对猪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2.1蓝耳病活疫苗在6省试用的结论与建议 2.1.1安全性好,副反应低 猪群经1头份和10头份免疫后均没有出现应激反应和过敏反应,个别有反应的猪群也是一过性的,1~3天便恢复正常。猪群的精神、食欲、体温及生长发育状况正常。 2.1.2免疫应答好 免疫后28天,6省的抗体阳性率均在75%以上(77.2%~97.5%),且抗体水平较高。从免疫后14、21、28、40、60、90、120天的抗体水平来看,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增加,抗体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2.1.3可监测疫苗毒并能与其他PRRSV进行鉴别 免疫后21、28、40、60、90、120天检测疫苗毒,呈逐步下降趋势,28天检出率为41%,40天检出率为12.5%,60天检出率为零。由于该疫苗毒带有特殊的标记,可应用上述检测方法与其他PRRSV鉴别诊断,易于该疫苗的跟踪评价。 2.1.4临床使用效果好 6省总体评价,该疫苗在各试验猪场免疫后,猪群健康状况良好。特别是在周边发生HP-PRRS疫情时,经该疫苗免疫的猪群未见发病。 基于活疫苗的临床使用效果良好,因此受到当地猪场和养殖户的普遍欢迎,为大范围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2010年春防期间,蓝耳病活疫苗已在试验各省全面普免,建议尽快在全国其他省份推广使用。 2.2 2010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计划 2.2.1计划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 2.2.2疫苗种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2.2.3紧急免疫 对疫区、受威胁区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活疫苗的除外。 2.2.4注意事项 使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地区和场子应当适当分开,便于应用效果的评价。 |
上一篇:猪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村级动物防疫员现状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