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西依太行山脉,东临豫东平原,是计划经济时期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和华北玉米带,肉猪、肉鸡规模化养殖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河南省省长李长春考察鹤壁时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要上规模,成气候,搞基地”。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鹤壁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生猪、肉鸡、蛋鸡等多个产业群体的多层次、复合化的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呈现出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畜牧业特点。 200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5%;畜牧加工业产值66亿元,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了1.3∶1;按人均畜牧业产值、肉蛋奶产量四项指标综合评定,该市连续16年位居全省首位,而且“十五”以来,全市畜牧业产值每年净增5个亿,畜牧加工业产值每两年翻一番,每年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表现出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全市畜牧养殖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23%,拉动农民增收9个百分点,依靠畜牧养殖业,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58元。畜牧业已成为该市区域经济的一面旗帜。 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适时有效,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坚定有力 1990年,原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到鹤壁视察时曾经指出:鹤壁市有条件建成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基地。鹤壁市历届政府也都高度重视畜牧业,不管领导班子如何变化,抓畜牧业工作的人员都相对稳定,政策前后衔接,保持了畜牧业发展的高度连续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工厂化生产”,催生了大用、永达、万丰、燎原、柳江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孕育出返租承包等杰出的经营模式,后来的“结构调整”引导了鹤壁市奶牛、肉羊产业的起步发展,产生了绿佳、三博、富邦、江源等一批龙头企业。近几年的标准化生产和推进生态畜牧业,又有力提高了产业的内在素质,促进了生产模式创新。 该市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融资和公益性项目的投入上。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对重点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新建和引进的畜产品加工项目在报批实施过程中适当减免行政性收费;对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行鼓励和奖励。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在企业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鹤壁市畜牧业之所以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创造了一条有利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新机制,突出体现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永达、大用、柳江、汉森等企业率先突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探索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公司和农户之间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开始向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产业基地。以肉鸡产业基地发展为例,建场者按龙头企业的设计要求自己投资65万元左右兴建年出栏30万只规模的商品肉鸡场,鸡场建成后,由龙头企业投入流动资金、技术人员,并选派场长实行承包经营,保证建场者不承担任何风险,对建场者的投资每年还给予30%左右的回报。目前,全市已建或在建的30万只商品肉鸡场已达到208个,肉鸡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规模化养殖的肉鸡屠宰加工达到100%,鸡肉产量已占到全市肉类总产量的49.9%。 |
上一篇:对当前山东省养殖业的总体评价
下一篇:山东现代畜牧业发展八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