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永好,似乎误读一直多于正解,比如说出身贫苦、兄弟分家、与民生银行(13.63,0.65,5.01%,吧)董事会的势不两立等等。其中,最大的误读莫过于刘涉足地产、金融行业之后给外界造成的“不务正业”的印象——依靠农业起身并发家的刘永好真的会把自己的财富重心都放到利润流和现金流异常汹涌的暴利行业吗? “你们猜错了!”在创业整整25年之后,刘永好以坚定的语气告诉人们:不仅我的过去来自于农业,我的未来同样押宝于农业! 一个建构中的农业帝国正在刘永好面前徐徐展开…… “若干年之后有人提起刘永好的时候,你希望人们怎么称呼你?”面对《东方企业家》的最后一个问题,刘永好沉思几秒钟之后,脸上露出了一丝自信的微笑:“为现代农业作出一定贡献的企业家。” 不提地产商,不提金融家,更不提富豪榜。尽管其中任何一个称谓都会使访谈的内容充满故事性甚至传奇色彩,刘永好还是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针对性的穿插、引用,而使用价值必定指向让这个中年男人再度兴奋的主题:农业。 没错,刘永好回来了。尽管一再声称自己从未“离开过农业”,但毫无疑问,这就是那个两年前还在幸福地抱怨“干一年房地产等于干十年农业”的“过 客”地产商;也是2007年上半年就从民生银行获益达到1.7亿元的大股东,而正是基于以上成绩,使得他几年来一直稳定在中国各类富豪榜的前列(2007 年福布斯榜第12名、胡润榜第14名)。纵观针对中国企业家的富豪榜诞生以来的上榜富豪,也仅仅只有荣智健能够保持这种稳定性。 在最好的时光选择回归,这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被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作家们颇为得意地写道:这个家伙是那个敛富年代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代表人物…… 但是,更吊人胃口的野心还在后面。在重新把主要精力投放给农业之后,刘永好这次为自己也为新希望(19.92,0.74,3.86%,吧)设 定了一个更为清晰也更为张狂的目标:十年之内把新希望打造成一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农牧业产业帝国。如果需要具象地了解刘永好的野心,他会告诉你,将 来要让全国13亿人民每人每年吃上一只新希望生产的鸡。当然,在实现这个宏大目标之前,新希望首先需要赶上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商美国泰森食品有限公司20 亿只鸡的年产量,“2007年我们的产量刚刚超过5亿只。”刘永好承认,目标很大,难度不小。 事实上,摆在刘永好面前的难题决不是可不可以怀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商业愿景,一个现实问题是,在胆量和产量之间如何达到商业逻辑的 无缝对接。换句话说,当刘永好再次把农业树立为其多元化布局之中最核心的产业之后,他在这个核心产业之上如何构建它的核心竞争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次该轮到农业大发展了。”刘永好像发现了金矿一样兴奋。 误读背后自从成名以来,作为富豪的刘永好几乎就一直被树立为8亿农民当中“脱贫致富”的典型。这也难怪,其赖以发家的第一桶金正是只有农民才会 涉足的饲料业,再加上刘氏兄弟共同创业的艰难心酸,更契合了外界对中国农民致富形象的原始想象。毕竟,只有这种想象才能满足人们对“奇迹”或“传奇”的一 贯理解。 “我对农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是我事业的根基,但遗憾的是,我本人并非出自农民家庭。”尽管表示遗憾,但看得出来,刘永好对他的家庭背景 同样深感自豪。“我父亲是我们县农业局的局长,一辈子都在研究农业问题,不幸的是在‘文革’后期就去世了;母亲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正是她带领我们 兄弟几个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研究并经营起了农业。”刘永好告诉《东方企业家》,在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养鹌鹑,“我负责销售,母亲负责坐店; 她当政委,我当司令,我们把鹌鹑卖到全国。” 据说,在母亲去世之后,刘氏兄弟在四川老家还为她建造了一座雕像,用刘永好的话说,这是感恩:不仅是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也是感谢她的引导之恩。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无疑让刘永好对农业和农民有了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感情:与其说是在创富,不如说是在延续一种使命。 所以,尽管后期新希望集团的多元化之路让刘永好尝到了不少甜头,并让外界对其主业与副业之间的轻重关系产生怀疑,但刘永好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农业之于他以及新希望的重要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认识首先来自于刘对新希望长远发展的一次“误读”。 “这是我首次对媒体披露。”刘永好告诉我们。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美国一家全球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邀请刘永好访美,这是一家在纽约上市的企业,刘永好参观完它的工厂,对其先进的 研发技术和经营水平赞不绝口。晚上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在自己家里宴请刘永好。随着交流的深入,对方向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换股计划,即让新希望在中国的所有业 务都注入他们的上市公司,然后刘永好占其中30~40%的股份。刘永好听罢非常兴奋,但当他回国之后,对方把方案发过来要求查看新希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 以便了解未来股权的格局及发展前景的时候,刘永好傻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