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营养免疫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时间:2021-10-16    点击: 次    来源:养猪信息网    作者:邓近平 - 小 + 大

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对国内外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用于非洲猪瘟的防治,因此,提高猪群免疫机能是增强猪群对非洲猪病毒抵抗能力,降低感染猪群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营养物质在机体免疫机能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机体在应激和免疫激活状态下其营养代谢和需求会发生巨大转变。本文基于营养物质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控作用,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控现状和致病机理,从营养免疫的角度,分析营养调控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以期为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其于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爆发,后陆续传入欧洲、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非洲猪瘟疫情依然在国内外肆虐,2021年以来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已发生非洲猪瘟疫情3901起;自2018年8月在我国沈阳发现首例病例以来,非洲猪瘟迅速在我国多地蔓延,截至2021年4月28日,我国已累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83起,对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国内生猪养殖及相关产业采取多项生物安全措施以应对非洲猪瘟的侵袭,但目前仍无特别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用于非洲猪瘟的防治。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猪养殖和消费国家,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以应对持续存在的非瘟疫情至关重要。

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致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机体,在鼻咽部或扁桃体增殖后迅速通过循环系统遍及全身。非洲猪瘟病毒在感染机体后,主要以宿主的巨噬细胞等单核细胞为靶细胞。其在宿主免疫细胞内复制,在感染晚期,ASFV导致宿主胞浆的聚腺苷化mRNA消失,抑制宿主蛋白质合成,进而诱发免疫细胞病变,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广(图1),其不仅可经野猪传播,还是唯一的一种具有双链DNA基因组的虫媒病毒;此外,被非瘟病毒污染的车辆、饲料、养殖场工作人员以及肉制品等,都可能导致疫情的迅速传播和扩散。因此,我国在疫情爆发后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和饲养管理要求,如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的扩大、生物安全措施的加强、生猪跨区域猪群运输及种畜引进的限制、以及禁止使用餐余残留物饲喂家猪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才使我国的非洲猪瘟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国内非洲猪瘟爆发之后,养猪行业通过强化和规范生物安全措施,逐渐恢复了我国的生猪养殖。但目前的要求及处理方式对猪场的管理和成本要求较高,况且眼下猪价较低,加上我国的仍有一部分生猪养殖是以小规模家庭养殖模式为主,难以长期的维持较高的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要求。此外,目前的养殖行业从业人员迫于生物安全压力,对养殖环境进行频繁与过度的消毒,更易引起猪只的应激,影响其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在一般的慢性感染中的死亡率低于30%,但在仔猪、妊娠母猪及其他免疫能力较低的猪只中常发生急性感染,且致死率可高达100%。在国内多个爆发疫情的猪场也发现,体况良好,较为健壮的猪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强,表明猪群的免疫机能的提高是应对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的“后非洲猪瘟时期”,重视猪只免疫机能的调控,提升猪群对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是应对非洲猪瘟的重要防控措施。

上一篇:一起野禽H5N8亚型禽流感疫情的处置与思考

下一篇:后备猪隔离与驯化方案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