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图谱 > 牧医图谱 > 文章

奶牛流行热的综合防治(图)

时间:2020-10-1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乳业    作者:侯引绪 - 小 + 大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特点又被称为三日热、暂时热、僵硬病。1983-2009年流行热在我国曾发生过8 次,波及到全国10 多个省区,平均发病率为39.61%,平均死亡率2.61%,使奶牛产奶量平均下降51.00%。在2004-2005年的流行过程中,死亡率高达到18.00%。近年来,该病全国性大流行的情况基本消失,但地方性流行时有发生,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等也出现了新变化。
一、牛流行热的特点
1、牛流行热病程短、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一般会错误的认为流行热对奶牛造成的损失不是很大,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牛流行性热的高发季节恰在每年的7-10月,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热、高湿的严重热应激时期,对高产奶牛而言,高温高湿天气是一个严重的应激因素,对奶牛的免疫能力及健康影响很大。这时候牛发生流行热,体温升高到41~42℃,可致使牛体迅速脱水、产奶量急剧下降50.00%,虚弱衰竭,死淘率显著升高。
2、牛流行热死亡率不高,但死淘率高
奶牛患流行热后,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步态僵硬、跛行,有些出现关节肿胀,严重者后肢麻痹,因起立困难而瘫痪。特别是出现关节肿胀和后肢麻痹而致瘫的牛,往往很难再度站立起来,而被迫淘汰。
3、牛流行热会造成一定数量妊娠母牛流产和死胎
这不仅会造成本胎次养殖经济效益下降,还会延迟下一产奶周期的到来,延长胎间距,从而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所以,牛流行热疫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感染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小。
二、病原

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流行热病毒属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该属病毒只有1种血清型(或无血清型),该病毒可以在脊椎动物和昆虫体内增殖。在-20℃ 以下低温保存可长期保持毒力,-40℃贮存的冻干感染血样中仍然含有病毒,抗凝的病牛血液于2~4℃ 贮存8天后仍有感染性。流行热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药物均可杀灭该病毒;牛流行热病毒对热敏感,56℃10 分钟,37℃18 h即可灭活,pH2.5以下或pH8.0以上10分钟内可灭活。

三、流行病学

1、传统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奶牛、黄牛、水牛、肉牛,羚羊、绵羊也可感染,并产生抗体,奶牛最为易感,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牛群来说其易感性依次为成乳牛>青年牛>育成牛>犊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是本病的高发季节,北京地区多发生于7-10月,南方地区发病时间提前,可在7月以前发病。传播途径以吸血昆虫(伊蚊、库蚊)的叮咬传播为主体,发病期间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可通过针头传染本病。本病的流行呈现跳跃式流行特点,同一牛群、同一牛棚、同槽相邻牛不一定同时发病。流行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3~5年1次大流行。本病传播迅速,短期内可致大批奶牛感染发病,发病率高达20.00%~80.00%,病牛多为良性经过,死亡率一般为1.00%~3.00%。
2、流行病学新特点
2006年以后,本病的流行情况出现新变化,此病以前在流行病学上呈现的3~5年1次大流行周期特点消失,主要表现为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可在1个地区或牛场所连续2年发病。在上一年已经发生该病及注射过疫苗的地区或牛场,多呈零星散发。以前患病牛体温升高40.0~42.5℃,一般持续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开始好转,这也是流行热被称为“三日热”的缘由,患病牛经过传统的对症治疗1~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
近年来,牛流行热从流行过程来看,流行时间变长,病程变长,病程可达20天左右,流行过程可历时2个月,治疗过程中体温有反复升高现象,发病率显著降低,为8.00%~10.00%,死亡快,严重呼吸困难牛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后几小时内死亡,死淘率显著升高,产奶量损失大,对6起流行热的死淘统计数据为10.00%~20.00%。
四、临床症状特点
1、传统的临床症状
牛流行热具有较多、典型的临床症状,由于牛群饲养管理、免疫状况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根据临床特征,传统的牛流型热分为4个类型。 

上一篇:保育猪和育肥猪的回肠炎——一种被低估的疾病(图)

下一篇:粪污处理和有机垫料的循环利用(图)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