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动态 > 规范标准 > 文章

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第一版)

时间:2019-08-20    点击: 次    来源:农业农村部    作者:国家动卫中心 - 小 + 大

1.3 流行病学特征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3—21天。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后,生猪的发病率多在90%以上,但场内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具有持续缓慢传播的特点;发病猪多在10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100%。目前,我国流行株仍然为高致病性毒株。

非洲猪瘟感染猪、发病猪、耐过猪及其污染的产品和相关物品等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带毒钝缘软蟀也是传染源之一。非洲猪瘟病毒以接触传播为主,也可在短距离条件下(如同一圈舍)经空气传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污染的车辆与人员机械性带毒进入养殖场户、餐厨剩余物喂猪、感染生猪及其产品调运。

1.3.1 车辆。运送生猪、饲料、兽药、生活物资等的外来车辆,或去往生猪集散地/交易市场、屠宰场、农贸市场、饲料/兽药店、其他猪场等高风险场所的本场车辆(生活和办公),未彻底消毒进入养殖场,是当前病毒传入的主要途径。

1.3.2 售猪。出售生猪特别是淘汰母猪时,出猪台受到外部病毒污染、经纪人或承运人携带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传入的重要途径。

1.3.3 人员。外来人员(生猪经纪人或承运人、保险理赔人员、兽医、技术顾问、兽药饲料销售人员等)进入本场,本场人员到饲料/兽药店、其他猪场、屠一宰场、农贸市场返回后未经彻底消毒并更换衣服鞋子,是病毒传入的重要途径。

1.3.4 餐厨剩余物(泔水)。使用自家或饭店、食堂餐厨剩余物(泔水)喂猪,或养殖人员接触外部生肉后未经消毒接触生猪,是小型养殖场户病毒传入的主要途径。

1.3.5 引猪。引进生猪、引进精液或配种时,病毒可通过多种方式传入。

1.3.6 污染的水源。病毒污染的河流、水源可传播病毒。

1.3.7 媒介生物。在病毒高污染地区、养殖密集区,猪场内存在的犬、猫、禽、老鼠、蜱、蚊蝇等媒介生物,以及猪场周边50km有野猪活动,可能导致病毒传入。

1.3.8 污染的饲料。使用自配料的猪场在饲料原料到场后未进行熏蒸消毒;使用成品料的猪场其饲料中含有猪源成份(肉骨粉、血粉、肠粘膜蛋白粉等),可能导致病毒传入。

猪场恢复生产,必须切断以上所有可能的传入途径。

2. 生产恢复计划的制定

2.1 疫情传入途径的分析

生产恢复前,首先要分析本场疫情传入的具体途径,并重点防范。本场首个病例发病前3—30天间,1.3.1—1.3.8项都可能是本场疫情传入的途径。对同一养殖场,病毒传入途径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几种,需要在制定生产恢复计划时充分考虑。

2.2 病毒再次传入的评估

2.2.1 养殖场规模和选址。养殖规模越大,病毒传入的途径和机会越多,疫情发生的概率越高。养殖场所处地势较低,与公路、城镇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距离近时,病毒传入风险高。

2.2.2 周边疫情情况。养殖场周边疫情越重,病毒传入风险越高。

2.2.3 周边经济社会环境。养殖场周边养殖场户多、距离近、隔离条件差,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点、生猪交易市场分布不合理、防疫条件差,贩运人员多、防疫意识差,车辆清洗消毒不规范,动物卫生监督不到位,都会增加病毒传入的风险。

制定生产恢复计划时,要针对上述风险采取更为严格的针对性生物安全措施。

2.3 生产恢复计划的制定

经2.1—2.2评估后,若本场适合恢复生产,则应根据非洲猪瘟传入途径和当前疫情传入风险,查找本场生物安全漏洞,从车辆、人员、物流管理等方面改造生物安全设施和制度,做好生产恢复前的准备。具体可根据本场实际,参照本指南第3—6部分,有计划、有选择的做好清洗消毒、设施升级改造、完善生产管理制度等工作。

上一篇:非洲猪瘟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团体标准)

下一篇: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第二版)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