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环境控制 > 文章

甘肃省武威市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

时间:2019-05-12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王赛措 - 小 + 大

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随着“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农业主体生产模式的深入推进,畜牧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畜牧业已成为武威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11年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21.9万头(只),猪、羊、牛、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11.54万头、447.28万只、7475万头、78833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0.84%、3.65%、644%、7.92%。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192万t、13211t、7998t,较上年分别增长9.28%、12.35%和6.37%。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给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引人注目,如何采取科学的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畜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武威市畜牧业环境污染现状和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对策。

1 武威市畜牧业环境污染现状和成因

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市建成养殖场(小区)1657个、规模养殖户89448户,养殖暖棚面积达17.22万亩。全市畜禽养殖产生粪污约562万t。其中,小型和分散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因数量少,作为农家肥可及时使用,一般不会造成污染;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产生的畜禽粪便约450万t,每年有效转化利用和处理的粪污大部分是固态物质,占规模养殖产生粪污量的52%,其中通过沼气利用的约为30万t,用于农家肥直接还田的约为120万t,通过堆积发酵等方式处理的约为85万t,剩余部分是尿液和污水,不能及时处理使用,通过污水沟随意排放,造成的污染的程度最为严重。

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成因: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布局不尽合理、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费投入不足、治理技术落后、农业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饲养场管理人员环境意识淡薄等。

2 对策

2.1 调布局,控规模

2.1.1 要加强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建立预警模型。根据畜牧业规模,分析全市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和趋势,通过计算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农田畜禽粪便有机肥可消纳量,对全市畜禽粪废便负荷量和承受程度进行警报与分级,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提出清消减畜禽养殖污染、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对策和措施。根据实测数据,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处理,制定出武威市畜牧业面临污染预警模型。

2.1.2 要合理制定畜牧业布局规划依据全市畜禽粪便负荷量和承受程度进行分级,划分畜禽禁养区、畜禽控制养殖区和畜禽适度养殖区,并通过关闭和搬迁,逐步调整不合理的布局,建立与本市城市或农村面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畜禽养殖格局。

2.1.3 要宏观控制畜禽养殖规模结合本市种植业发展规划,以畜禽粪尿农田环境容量为依据,对本市畜禽养殖总体规模进行宏观调控。

2.2 多引导,重管理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必需由政府负责,协调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尽快制定该市畜牧业污染治理政策与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促进本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对畜禽养殖区域规划布局、养殖场设置和饲养、疫病和污染防治提出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不断提高部门协调和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本市畜牧业规范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3 抓激励,强经营

采取政策支持、资金倾斜等鼓励措施,推进全市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循环生态链;以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为纽带,带动畜牧业粪便综合治理和耕地土壤肥力的提高;按照“治理专业化、服务物业化、运作产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原则,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的路子,改善环境质量。具体措施为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固体粪便生产加工有机肥,污水经处理后还田。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 减少排泄物污染。合理配制饲料,减少畜禽因养分过高导致的多余排泄量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环保型饲料,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的排出量。采用多阶段饲养法调整饲料配方,可有效地满足其营养需要,减少其对氨基酸和磷等的过量摄入,从而减少其过量排泄。

上一篇:非瘟期间猪舍日常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操作

下一篇:基于当地气候选择猪舍环控方案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