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人兽共患病 > 文章

人兽共患病简介——利什曼原虫病

时间:2019-05-1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前鞭毛体因发育程度不同,其外形变化很大,呈卵圆形、短粗形、梭形等。成熟的前鞭毛体为细而长的纺锤形,长为11.3~15.9um、前部较宽,后部较窄,前端有1根长度与体长相当的游离鞭毛。在新鲜标本中,可见鞭毛不断摆动,虫体运动活泼。染色后可见红色的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紫红色的动基体位于虫体之前部,离细胞核较远,动基体的稍前方为基体,鞭毛由基体生出,向前延伸,有利于虫体之外。衰老的虫体呈球形或梨形,胞内有许多空泡,动基体模糊,鞭毛虽长但活动极差。

在电子显微镜下,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包膜由表膜组成,分内外两层,每层均为一单位膜,各厚10nm左右,在内层膜有1行排列整齐的管状纤维,称为膜下微管,其直径为23nm。膜下微管有77~100根,管数可能与切面的部位有关。虫体前端有1袋形凹陷,形成鞭毛袋(feagella pocket),即光镜下见到的鞭毛空泡,内装鞭毛。鞭毛的顶端稍超出虫体。鞭毛表面有2层膜,系虫体表膜外层之延续。鞭毛的横切面上有9对周围纤维和2根中央纤维,均与基体相连。动基体位于基体之后,呈腊肠样,内部有1螺旋样的DNA纤维。细胞核1个,有2层核膜,膜上有核孔,内有1~2个核仁。胞质内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溶酶体、类脂体、核糖核酸颗粒等。无鞭毛体的结构与前鞭毛体近似,但鞭毛不伸出体外。

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与人黑热病的病原体在实验动物引起的病理变化相同。用人黑热病的病原体接种健康犬后,出现的感染与犬自然感染的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亦无差别。因此,一般认为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和人黑热病的病原体都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吴征鉴等和冯兰洲等均发现 犬的利什曼原虫不仅在形态上和人黑热病原虫完全相同,而且在中华白蛉(Phebotomus chinensis)胃内的发育状况亦无甚差别。钟惠澜到等实验证明,人黑热病和犬内脏利什曼原虫有相同的抗原性;后来他们又以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犬的肝、脾制成抗原与病人和病犬的血清作补体结合实验,出现的阳性反应大致相同,从而表明了两者免疫关系的一致性。这些实验均证明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与人黑热病的病原都属于同一种。  

五、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病人或患犬的巨噬细胞内,当传染媒介的白蛉叮咬病人或患畜时,无鞭毛体随同巨噬细胞被摄入胃中,巨噬细胞被消化后,无鞭毛体溢出;于第四天在白蛉消化道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发育,虫体密集于前胃的折皱处,甚至将胃腔堵塞,第五天继续向前到达食道和喉咙;第七天时抵达口腔及喙部,此时虫体已全部发育为成熟的前鞭毛体,此时胃内的虫体极少,有时后肠可发现极少量的虫体。

当感染的白蛉再次吸血时,成熟的前鞭毛体即随白蛉的唾液进入宿主体内,在皮下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即在其中发育繁殖,先脱去鞭毛,虫体变圆,成为无鞭毛体。无鞭毛体能抵抗巨噬细胞溶酶体的消化作用而存活并繁殖,由于其不断繁殖,致使巨噬细胞容纳不下而破裂,散出的无鞭毛体又可进入临近的巨噬细胞,并随血液循环至基体各部。在内脏中,特别是在脾、肝、骨髓、淋巴结等处,无鞭毛体大量繁殖。患者如被白蛉叮咬,无鞭毛体又可随巨噬细胞进入白蛉的胃内,重复它们的白蛉体内的生活史过程。

六、流行病学

1、传播媒介

传播我国人利什曼原虫病的白蛉为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吴氏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和亚历山大白蛉。中华白蛉在我国分布很广,并与黑热病的分布相一致,在全国的流行区内,除新疆和内蒙古外均有它的存在,而且常是当地的优势种。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它是新疆老居民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吴氏白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广大荒漠地区,在新疆塔里木河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热病自然疫源地起着主要的媒介作用。亚历山大白蛉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白蛉种类之一,它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山麓地区。

2、传播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种类

调查证明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的传播媒介也是中华白蛉。据钟惠澜等的调查,在病犬窝内的中华白蛉,自然感染率可达20%~70%,甚至达100%他们曾以为这些自然受染的中华白蛉叮咬健康仓鼠,在生存较久的47只仓鼠中,有8只出现了内脏感染。

上一篇:近年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流行情况

下一篇:炭疽致病机理及诊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