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高鸿宾:关于当前奶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7-06-2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高鸿宾 - 小 + 大

        这几年我国奶业发展经常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困难,比如收购价格低,卖奶难等,于是很多同志认为这是进口乳制品冲击的结果。甚至激烈批评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如果不控制进口,允许外国乳制品长驱直入,中国奶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客观地说,这些年国外奶制品进口确实在大幅度增加,2008年进口不到40万吨,之后逐年递增,去年已经达到217万吨。这也确实给中国奶牛养殖带来了很大影响。对这个状况我们不能简单地抱怨,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去分析、判断。
        首先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中国要发展必须改革,必须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中国为什么加入WTO,就是要更广泛、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现在天天讲的一带一路,共享共赢,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的上合组织会,特别强调消除商品流通壁垒,特别是各类非关税壁垒,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现在的问题是你要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人家同不同意。2001年我们经过反复谈判,不断努力加入了WTO。当时批准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明确规定,15年后中国应该被自动承认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到现在议定书已经被批准16年了,美国、日本、欧盟仍然拒绝承认,而且不断对中国发起反促销、反补贴。特朗普当选,强调美国优先,强调贸易保护,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你设置贸易壁垒,控制国外的奶制品进口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明智吗?
        第二,中国奶业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从冻精到奶牛,从苜蓿到豆粕,从饲养技术到加工设备,从加工工艺到产品包装,哪一项离得了对外开放。在封闭的条件下,中国奶业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所以说,全面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是提高中国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是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
        第三,现在国内农产品贸易与国外农产品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不仅乳制品在进口,粮食、棉花、牛羊肉和糖都在大量进口。为什么进口?主要原因是价格和质量。一旦你的价格高于甚至接近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就不可避免。这是市场规律,是企业行为。前年,奶制品进口增加幅度很大,主要是世界原料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进口奶粉到岸价格低于一万一吨,折合原料奶只有两块多钱,而国内生鲜乳平均要达到3.6-3.8元/公斤。因此国内的加工企业进了不少大包奶粉,目前国际奶业形势好转,价格上扬,进口随之下降。今年1-3月份,欧盟和新西兰生鲜奶收购价分别上涨了14%和16%,我国大包粉进口减少2.2%,液态奶减少了10.4%。因为报税的关系,进口奶制品大多集中在一月份,所以一季度减少,可能预示全年进一步减少。专家预计,随着下半年加工需求旺季到来和进口减少,下半年限收、压价、养殖场效益下降的状况将有所改善,价格将明显持续回升,形势好转,至少到明年春节。
        第四,应该看到,国外的奶制品大量进口,但同时,我国的奶企也正在海外开疆扩土,兼并收购,气势夺人。光明在新西兰收购建厂,雅士利在新西兰建厂,宁波牛奶公司在澳大利亚投资牧场,伊利更是大手笔地构画全球发展方略。过去我们只是买牛,现在是买厂了,过去是你来,现在是我往,交叉投资,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赢,中国奶业与国际合作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第五,是更长远,更高层次的发展。考虑中国的资源禀赋,我们到底能养多少牛,产多少奶,一旦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谁来保证,这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但也必定离不开国际的合作和世界贸易。当然这是将来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这么低,为什么潜在的需求没有转变为现实的市场消费?因为现在人均消费提高缓慢,增长相对迟滞已经成为阻碍奶业的瓶颈。
        三、要坚持供给侧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和提升奶业消费
        从理论角度上讲,现在促进奶业消费的积极因素很多。比如,放开二胎政策。去年新生婴儿就有1789万人。再比如,中国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每年增幅都超过一个点,2008年城镇化率为47%,到2016年就已达到57.35%。到2020年要超过60%。那时,城市人口要超过8.3亿人。有专家预测,在城市化过程中,平均每人减少口粮33%,肉类增加51%,动物蛋白增加50%。更重要的是居民收入的提高会直接促进奶制品的消费,专家们预测的系数是1:8。但实际上这些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递增8%至10%,但奶制品消费并没有同步增长,而是相对滞后。从2008年到去年只增加了6公斤,平均每年不到1公斤。

上一篇:2016年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下一篇:2017年中奶业回顾与展望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