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是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以秋末、冬春等寒冷季节多发。 1.猪口蹄疫防控知识 1.1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形、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因其危害性大,乳猪死亡率高,母猪淘汰率高,育肥猪行走和消化系统受影响而导致生长受限、死淘率增加,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2 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主型和60多个亚型,分别是A、O、C、亚洲I型、非洲I型、非洲Ⅱ型和非洲Ш型。其中A型和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饲料和粪便中能生活很长时间。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且不能产生交叉免疫的特点,故只能针对危害最严重的个别血清型制备疫苗,其他大部分血清型和亚型没有疫苗可控。 1.3口蹄疫以口腔黏膜、 蹄部和乳房等处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性病变,仔猪多因急性心肌炎(出现“虎斑心”)、出血性肠炎而死亡。 1.4 口蹄疫病毒对酸敏感,过氧乙酸、次氯酸、醋酸等酸性消毒剂敏感;碘酊、酒精、石炭酸、来苏水、新洁尔灭、碱性消毒剂等对其没有效果。 1.5口蹄疫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猪肉、奶、尿、唾液、粪便及四处巡诊的兽医、注射器械等也是重要传播媒介。 2. 区别诊断猪口蹄疫和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猪水泡性疹。 口蹄疫是主要侵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猪水疱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疱疹为临床病理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只感染猪,以蹄部病变为主。 水疱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猪、马、牛、羊等家畜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可在小白鼠脑内接种引起严重脑炎,该病夏季和秋初多发。 猪水泡性疹是一种猪水泡性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症状与前三种类似,但可通过特征性试验予以鉴别——该病毒不感染初生的乳鼠。 以上四种病毒病可通过动物接种、病原分离鉴定、已知抗血清与病原的中和试验、补体结合实验、荧光抗体实验等实验室诊断进行鉴别诊断。 3.口蹄疫控制的难点所在 3.1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各地各饲养场的饲养管理和防疫水平参差不齐,难免不出现防疫漏洞,这给病毒或病菌、寄生虫等创造可乘之机。 3.2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的交通运输发达,一旦一个地方发病,发病早期均不被人重视或地方监管不到位,通过生猪交易时极易将疫病沿着交通干线迅速传开,进而引起局部或地方流行。 3.3 动物群体在我国是非常庞大的,目前国家仍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对发生口蹄疫的养猪户进行足额补偿,在监管不到位、补偿不能弥补发病猪场养猪户的损失时,他们很可能不会及时将疫情的真实情况上报,甚至会隐瞒不报,自己贱卖病猪或简单控制一下病情再偷偷卖掉病猪或病早期就及时进行救治,控制了疫病,就当没发生疫病也不上报疫情。这样的后果将直接或间接地为口蹄疫的传播和流行提供机会。 3.4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动物疾病流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猪瘟、口蹄疫等一类烈性病没有被扑灭,反倒加重了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病毒与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动物的死淘率越来越高。 3.5 目前有很多老病未灭,新病出现,病毒和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加之一线防疫员长期得不到生活保障(工资低),为了生计,绝大多数个体兽医兼防疫员都以矛盾的心态进行工作(防疫好了,兽医工作就挣不了钱了),这样的结果使很多防疫工作不到位。 3.6 部分养猪户认为大猪死亡率低,所以只对仔猪进行防治;绝大多数散养和不规范的小型养殖场对防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口蹄疫的危害性,猪场没发病就不打疫苗,发病再用药,出栏前没有疫病就节约了药费。 以上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口蹄疫的防控,除了国家加强防控监管力度之外,同时应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口蹄疫的防控意识、防控知识和防控能力。 4.猪口蹄疫的预防 针对广大散养户、规模化猪场,如何有效建立口蹄疫的防御机制,以下方案可供参考: 4.1 建立定期检疫制度;建立免疫区(带),用酸性消毒剂定期消毒;选择与当地血清型一致的口蹄疫疫苗,建立口蹄疫免疫程序(母猪配种前1月、仔猪30日龄、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一次)。 4.2口蹄疫是一类疾病,一旦发生疫情后,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当地畜牧部门应立即进行捕杀或焚毁,建立疫区隔离带,进行严格消毒,对健康动物紧急补打口蹄疫疫苗和抗血清;严禁从疫区购进动物以及畜产品,直至解除疫情一年后。 综合防制口蹄疫,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同时广大养殖户应提高认识,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建立有效免疫程序,进行绿色生态养殖,为人们提供有机猪肉,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形成良性的健康养猪业。 |
上一篇:两例猫难产的诊治
下一篇:我国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