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减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套一句古诗来说明:“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古人写的养蚕人反而自己穿不上绸缎。那么今天的养猪人,是否真的属于“消费需求增加”的那个行列呢?答案是否。猪农养猪主要的目的是赚钱。但能否赚钱并不取决于他本身。一是生产成本,如果生猪收购价格赶不上饲料价格上涨,那么他养得越多,亏得越大;而是他无法控制生猪出售价格,猪肉出售价格取决于屠夫。屠夫在自然调节外,多半采取人工调节,也就是囤积居奇,垄断市场价格,低进高出。不管肉卖多少钱,生猪收购价格依然下跌。猪农应对这样的唯一办法自然是少养或不养,来减少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猪农养得多是亏得多,养得少反而亏得少。而猪农自身一般是不参与猪肉消费的:这对他们来说再便宜也是奢侈品。农村经济发展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也就是自然调节。猪肉也好,蔬菜也好,短期内农民可以分享涨价带来的实惠,更多的时候是吞下生产大于需求的苦果。所以农民唯一的方法是学乖了,不搞农业了,去打工,当农民工。这就苦了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我们已经看到多次全国范围的黄色警告:大米涨价、蔬菜涨价、基本消费品涨价……生产少了,自然是没有利益,生产多了,反而可能亏本。还不排除各种生产中出现的疾病、气候等因素,这些都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政府如果不能成为信息政府、责任政府,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那么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将会更加频繁地发生甚至走向更严重的极端:到时候,有钱人再有钱也买不上国内的肉了,只能仰赖进口的洋货了。等到哪天蚕农觉醒了,反正自己也穿不上罗绮,他就不养蚕了,那么还会不会“满城尽披罗绮者”的繁荣景象呢? |
上一篇:2009年养猪行情分析预测
下一篇:2009年年底猪市将走向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