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是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5月,上海全域通过奶牛“两病”评估,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区,为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上海是我国近代奶业发源地、现代乳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还是引领全国规模化养殖和乳制品消费的先行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秩通在上海奶牛“两病”净化区建设评估验收会上介绍,历经40载接续奋斗,一代代畜牧兽医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上海奶牛“两病”防控从高发流行走向稳定控制,最终实现了净化的目标。 政企联合40年接续克难攻坚 “上海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区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我亲历了政企联合克难攻坚40年,每一个阶段所经历的困局历历在目,今年终得圆满,真好!”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国明说。 王国明1982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上海光明集团的奶牛场,随后,在与上海奶业相关的多个岗位上见证了上海奶业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王国明回忆说,1983年,上海率先在全国打响“两病围歼战役”,开启政企联合防控“两病”模式,及时借助国家政策东风的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激发出上海奶业全方位的积极性。 上海精致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获得交口称赞。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率先扛起了都市农业大旗。起于1983年的奶牛“两病”检测和淘汰工作,其效果随着都市农业的价值呈现而显现。基于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基础,2017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上海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2019年,崇明区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这一成果鼓舞了各方,特别是上海奶业的管理层、经营层。2020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签订《上海市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为期5年的上海奶牛“两病”全域净化行动。 今年5月,上海迎来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区评估。展现在评估专家面前的是如下成果:上海市所有奶牛场均已通过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场评估;建成了4个国家级净化场和1个国家级无疫小区;继崇明区获得全国首个奶牛“两病”净化区域荣誉后,奉贤区、金山区也通过了“两病”区域净化评估;“两病”区域净化助推上海奶牛平均单产超过11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奶源质量超过欧美标准。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孙研在评估会议上表示,奶牛“两病”净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可能实现。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赵洪进表示,基于崇明示范区的建设,参与各方深刻理解到上海建成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的不易,只有通过持续和系统性创新,及时把“崇明经验”上升到“上海模式”,才能实现全域净化目标。 从“崇明经验”上升到“上海方案” 奶牛“两病”净化的“崇明经验”上升为“上海方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构建行政、技术、执法和企业多方联动机制;建立奶牛“两病”风险评估分级体系;创新形成了以“一牛一档”“一档三份”为核心的制度规范。在上述基础上,上海成功探索出了一套集风险评估、精准施策、生物安全管理和流动性监管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形成了具有首创价值的“上海方案”。 多方联动机制主要通过工作协调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得到保障并取得实效。多方联动下,各类创新相继发挥出价值。一是上海建立起国内首个奶牛“两病”风险评估分级体系,将奶牛场划分为“两病”高、中、低3个风险级别,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奶牛场实行分类管理,适时调整净化策略,对主要风险因素持续开展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二是上海创新性地制定了划区、分级的“两病”区域净化监测方案。监测对象为区域内的奶牛及水牛、羊等风险动物。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监控区、缓冲区、辐射区、移动控制通道等,进而逐一制定分区监测方案。三是开发了一场一策信息系统,每轮风险评估分级后,及时更新重要事项变更、风险评估、监测等9个模块内容,大大提高了全域净化工作效率。四是建立以流动性监管为核心的动态监管模式。对奶牛的出生、销售、死亡等全生命周期点对点监控,确保每头牛的精确定位和精准管理,最终形成了以“一牛一档”“一档三份”监管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
上一篇:猪病流行特点及生物安全防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