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 月淘汰鸡市场:供应收紧引发 “淡季逆袭” 态势 (一)价格逆势上扬,淡季不淡特征凸显 在 7 月炎夏之际,淘汰鸡市场呈现出引人注目的 “逆袭” 态势。全国淘汰鸡月均价以 5.19 元 / 斤收官,环比涨幅达 13.57%,相较于 6 月价格低点,反弹幅度超 20%。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仍下跌 22.19%,但在传统消费淡季能有如此表现,“淡季不淡” 特征显著。 从产区情况来看,辽宁黑山、河南商丘等主产区表现突出,淘汰鸡均价纷纷突破 6 元 / 斤关口。7 月末,部分地区价格更是攀升至 5.6 元 / 斤,达到阶段性高点。供应端成为此次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全国淘汰鸡月出栏量仅 6628.98 万只,环比大幅减少 21.26%,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适龄老鸡存栏量较 6 月减少 30% 以上,充分反映出市场供应的紧张程度。 (二)出栏日龄达阶段性高位,养殖端惜售情绪强烈 7 月底,淘汰鸡平均出栏日龄达到 507 天,虽较 6 月提前 1 天,但仍处于高位,这体现出养殖户强烈的主动压栏意愿。进入中旬后,鸡蛋价格从 2.5 元 / 斤强势反弹至 3.2 元 / 斤,养殖盈利实现扭亏为盈。在此利益驱动下,400 - 450 日龄蛋鸡的压栏比例大幅提升至 70%,而 500 日龄以上老鸡占比不足 15%。卓创资讯调研结果显示,高达 80% 的规模场选择 “择机淘汰”,而非集中出栏,直接导致市场上可淘货源锐减,进而推动价格上涨。 二、两大核心逻辑支撑 7 月价格反弹 在此次价格上涨背后,供应端与需求端双重逻辑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淘汰鸡价格在 7 月走出独特上涨曲线。 (一)供应端:三重因素致使 “无鸡可淘” 局面出现供应端是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三重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市场呈现 “无鸡可淘” 局面。 前期集中淘汰引发的货源断层为首要因素。回顾 5 - 6 月,蛋价持续低迷,长期徘徊在 3 元 / 斤以下,养殖端面临巨大亏损压力,为止损不得不加速淘汰 500 日龄以上老鸡。数据显示,6 月淘汰鸡出栏量同比激增 19.11%,虽当时缓解部分养殖压力,却为 7 月市场供应埋下隐患。7 月适龄老鸡存栏量骤降,市场可供应淘汰鸡数量大幅减少,推动价格上涨。 高温天气下的被动惜售亦是重要原因。7 月正值伏天,高温高湿天气给中小型养殖场带来极大困扰。此气候条件下,蛋鸡产蛋率大幅下降,降幅达 15% - 20%。养殖户深知此时淘汰老鸡不划算,若等到中秋旺季,价格可能更高,于是选择保留老鸡,主动淘汰量减少 40%,进一步收紧市场供应,推动价格上涨。 盈利改善后的心态转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蛋价 7 月中旬强势反弹,规模场率先实现单只盈利达 10 元 / 斤的良好成绩,散户亏损也大幅收窄。在此盈利状况下,“卖涨不卖跌” 心理在养殖户中蔓延。调查显示,60% 的养殖户推迟淘汰计划,期待价格继续上涨以获取更多利润,使得市场淘汰鸡供应进一步减少,价格在惜售氛围中不断攀升。 (二)需求端:屠宰与农贸形成 “弱支撑” 格局 尽管终端消费整体疲软,农贸市场活禽交易量同比下降 12%,但需求端屠宰企业与农贸市场共同形成对淘汰鸡价格的 “弱支撑” 格局。 7 月中上旬,食品厂为迎接中秋备货,提前采购冻品原料,使得屠宰企业开工率环比提升 5%,对淘汰鸡采购需求相应增加。屠宰企业对 5 - 5.5 元 / 斤的货源接受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淘汰鸡价格下限。 同时,肉鸡价格低位运行给淘汰鸡市场带来新机遇。当时,817 肉鸡均价仅为 4.8 元 / 斤,与淘汰鸡价格相差不大,部分屠宰企业转向采购性价比更高的淘汰鸡。这一采购转向带动淘汰鸡需求增加 18%,为淘汰鸡市场注入新活力,也为价格上涨提供一定支撑。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