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繁育

解锁后备母猪入群管理的增效密码

日期:07-24 作者:佚名- 小 + 大

三、饲养管理:精细化营养与日常维护

饲养管理需兼顾营养需求与生长发育,避免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

3.1 分阶段营养策略

(1)生长阶段(30-80kg):自由采食高蛋白质饲料(CP≥16%),确保骨骼与生殖系统发育。 

(2)调控阶段(80-配种前):限饲+定期评估体况,维持7-8成膘情。配种前2周增加饲喂量(原基础上+1/3),促进排卵。 

(3)特殊营养补充:添加维生素A、E、叶酸及矿物质(钙、磷),增强繁殖机能。

3.2 环境管理

(1)圈舍要求:每圈10-12头,密度适中,保持通风良好(20-22℃、湿度60%-80%)。定期消毒,清除粪污,避免病原滋生。 

(2)运动管理:每日安排0.5小时运动,减少四肢疾病,促进代谢与发情。无运动场时,可在舍内通道适当活动。 

(3)应激防控:避免频繁转群、混群,减少噪音与温度骤变,必要时使用抗应激剂(如维生素C)。

四、健康监测与疾病管理

持续的健康监测是预防疫病、保障群体稳定的核心。

4.1 定期健康检查

(1)日常观察:监测食欲、体温、呼吸频率及排泄情况,异常个体及时隔离。

(2)免疫程序:按批次完成疫苗补种(如乙脑、细小病毒等),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3)驱虫与消毒:每季度进行一次驱虫,重点防治蛔虫、螨虫;定期更换消毒剂类型,避免耐药性产生。

4.2 疾病处理 

(1)隔离治疗:对疑似患病猪立即隔离,确诊后针对性用药,避免交叉感染。

(2)淘汰标准:270日龄未发情、严重肢蹄病、慢性传染病(如气喘病)个体需及时淘汰。 

(3)生物安全:外来人员与物资需严格消毒,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降低外源病原引入风险。

五、繁殖优化与数据管理

通过数据跟踪与优化策略,持续提升繁殖效率。

5.1 发情与配种记录 建立起后备猪电子档案,记录每头母猪的发情周期、配种次数、妊娠结果,分析繁殖性能波动原因。

5.2 妊娠管理 

(1)妊娠诊断:配种后28-35天进行超声波检测,确认妊娠并及时调整饲喂量。

(2)产前准备:提前消毒产房,确保温度(25-28℃)、湿度适宜,备好助产工具。

5.3 遗传改良 定期评估母猪后代性能,筛选优秀基因个体,优化种群结构。

六、淘汰与更新机制

科学更新种群,维持生产活力。

6.1 淘汰标准 

(1)年龄与性能:连续两胎产仔数低于平均值,或10月龄以上仍未配种的个体。 

(2)健康问题:长期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严重肢蹄损伤或生殖系统疾病。

上一篇:中国肉种鸭产业的崛起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