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战略

无疫小区建设:打通动物疫病防控“最后一公里”

日期:07-02 作者:佚名- 小 + 大

近年来,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提上了重要议程,生物安全防控意识进一步提高,但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不愿建、不敢建”等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工作体会,以共勉。

1 无疫小区“不愿建、不敢建”的原因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生物安全防控管理的认识不足、站位不高,缺乏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思想认识有误区。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是实现动物防疫转型升级、保障防疫生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衡量一个地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措施。养殖企业是建设主体,要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公共服务和监督、指导工作。

1.2 生产投入保障不足

养殖企业规模体量小,产业链条不完善,实力不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前期投入大,企业在工作中存在不愿投、不想投和“项目化”管理的现象,缺乏长远规划,生产投入保障不足。

1.3 人员技术力量不足

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养殖企业、属地农业农村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从种源、饲料、兽药、屠宰、销售、无害化处理、人员、车辆、栏舍设施等多环节、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防控监管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和操作规程,实施闭环管理。建立生物安全防控管理体系,需要扎实的动物防疫法规、兽医、兽药、防疫管理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需要较好的组织管理和文字编撰能力,缺乏复合型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才。

2 无疫小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主体责任不实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不清,创建主体“权责利”不统一,工作履职不到位。应具有统一的目标价值体系和生产管理机构。

2.2 管理体系不完善

入场人员、饲料、车辆、试验检测、无害化处理等多个职能部门或工作岗位,未实现有机衔接、闭环管理。没有读通弄懂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通则》《评审准则》的基本要求,采取“模版化”编制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不符。免疫程序、监测方案不具体,日常工作行为不规范、要素不齐,工作记录表格设计不合理,兽医诊疗、兽药处方管理不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

2.3 生产功能布局不合理

入场清洗、消毒、隔离设施不便捷高效,净道、污道交叉,未落实分区、分色标识管理。入场消毒池、清洗消毒通道、烘干等防疫设施,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人员、物品、车辆的不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净污分流。对生产功能区不能实现物理隔离的,应设立分区警示标识,实行空间区划管理。

2.4 工作执行跑偏走样

制定的操作规程、方案执行不到位,简化操作流程,工作不细致、标准不高,工作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不能全面反映工作情况。清洗、消毒、隔离管理执行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不细致,对养殖场及缓冲区基本情况不全面,检疫监督、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监督不到位。工作督查整改落实不到位。

2.5 资料收集整理不完整

工作部署安排、培训、检查、整改,无现场佐证材料。生产、免疫、检疫、监测、无害化处理数据不符合逻辑要求。企业生产数据与官方监管数据不一致。工作记录表格应满足信息要素需求,如时间、地点、工作方式、方法、执行人员,实现可追溯管理。

上一篇:重大动物疫病经济成本评估研究与展望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