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户使用习惯看,传统粪肥存在见效周期长、施用过程繁琐、产生异味等问题。相比之下,化肥具有速效增产、操作便捷、无气味干扰等显著优势,导致即使养殖场周边堆满有机肥,农民仍倾向选择购买化肥,这种选择差异直接造成农业生态链断裂——养殖区域粪污堆积引发环境污染,露天堆放导致蚊蝇滋生、臭气弥漫,而种植区域却持续依赖化肥投入。如此循环往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形成养殖与种植产业脱节、物质能量循环受阻的农牧系统失衡局面。 2.2 机制扭曲引致治污悬浮,利益梗阻导致运行失能 当前我国畜禽粪污治理存在多重梗阻,其根源在于市场规律与生态保护失衡。从经营主体层面看,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周期中呈现明显的环保投入波动性:当生猪、禽类等产品处于价格高位时,企业基于持续盈利预期尚能维持治污设施运行;但当遭遇饲料成本上涨、疫病风险或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经营亏损时,多数企业会选择关停粪污处理设备以压缩成本,形成“盈利即治污、亏损即直排”的投机模式。对于中小养殖场户而言,受制于防疫条件审查不达标、环评手续缺失等合规性障碍,既无法享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财政补贴,又因单场年均利润较低的经营现状,无力承担动辄几十万元起步的固液分离设备购置费用。更为严峻的是,即便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建成沼气工程、发酵床等处理设施的生产主体,面对每t粪污处理成本超出违规排放罚款几倍的经济账,普遍采取“检查时开机、巡查后停机”的应付策略,甚至通过埋设暗管、夜间偷排等违法手段转嫁环保成本。这种“建设投入打水漂、日常运维成负担”的治理悖论,导致环保设施沦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养殖污染治理陷入“投入越多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 2.3 政策失衡困锁粪污治理,融资断流制约粪肥还田 当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政策执行与资金保障环节仍存在多重阻滞。在区域布局层面,整县推进机制显现结构性失衡,政策红利过度集中于养殖大县,而中小养殖县,既缺乏专项资金配额又面临配套投入断档,导致治污工程难以全域覆盖。在扶持政策兑现方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的有机肥购置补贴实施细则至今未全面落地,除一些试点省份外,全国多数市县仍维持“重化肥补贴、轻有机肥激励”的传统政策惯性,直接影响粪肥还田的经济可行性。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社会资本参与治污项目的积极性不足。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畜禽粪污处理领域PPP项目签约率不足环保产业整体水平的三成,且普遍存在政府保底承诺缺失、收益回报周期过长等制度缺陷,致使因缺少大量资金的市场化融资需求难以满足。这种政策落地偏差与融资渠道梗阻并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向纵深发展。 3 主要优化策略 3.1 加大治污政策赋能力度,完善资源投资激励机制 我国需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纳入农业用地管理,对有机肥企业执行农业电价并给予补贴,对资源化设备购置实行所得税“减免”。通过政策协同,可明显降低养殖治污成本、减少化肥用量,提升粪肥商品化率。设立省级专项基金,培育一批年处理万t级龙头企业,在粮食主产区布局沼渣沼液交易中心,对远距离运输粪肥予以资金补贴。推广“治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权合作模式,建设县乡村三级收储运网络,实现粪污收集率超过九成。建立阶梯补贴机制,对达标县市按处理量追加一定资金奖励,对万t级有机肥项目提供年期利率下浮的绿色信贷,并将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体系,构建“前端收集—中端处理—末端应用”全链条闭环,形成政策与市场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
下一篇:猪粪污废水处理的“零排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