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对鸭疫病的策略 (一)构建生物安全体系 提高生物安全管理认识至关重要。养殖户应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对于鸭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将其贯穿于养殖的各个环节。科学养殖管理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包括合理的饲养密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科学的饲料配方等。例如,一般适宜的饲养密度为:地面圈养的 7 日龄内,15—20 只 / 平方米、8—14 日龄 10—15 只 / 平方米、15—21 日龄 8—10 只 / 平方米,以后按 6—8 只 / 平方米饲养。若采用网上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如当发现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时,应及时与兽医部门沟通,了解最新的防控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疫苗进行调整或升级。 (二)保证禽舍卫生 定期消毒清扫禽舍是保证鸭群健康的重要措施。消毒前先要做物理性的清扫冲洗,清扫、冲洗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扫后洗,先顶棚、后墙壁、再地面。从鸭舍的远端到门口,先室内后环境,逐步进行。经过认真彻底的清扫和清洗,可以消除 80%—90% 的病原体,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粪便等有机物的数量。空舍消毒时要遵循先净道(运送饲料等的道路)、后污道(清粪车行驶的道路),每星期要不少于两次的全场环境消毒。空舍消毒一般要用 2—3 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药交替进行。带鸭消毒时,首次带鸭消毒的雏鸭不低于 7 日龄,以后再次消毒时间可以根据鸭舍内的污染情况而定,一般在育雏期每星期进行一次,育成期 7—10 天一次,成鸭 10 天一次,发病期要坚持每天一次。同时,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疫病传播。及时处理病鸭,对治疗价值不大的病鸭要尽快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疫病发生。通过这些措施,形成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管理体系,为鸭群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 (三)坚持防重于治原则 充分认识防治措施的重要性是坚持防重于治原则的前提。养殖户要增强 “防重于治” 的思想意识,在卫生、防疫、饲养管理等环节上下功夫,确保不出漏洞。在饲养过程中,要确保各个环节的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如加强饲料的加工消毒处理,不能使用发霉变质、虫蛀、有毒有害、劣质及不洁的饲料。购买原料或全价料时要 “四看一闻”,即看颜色、看饲料均匀度、看包装和商标、看生产日期、闻饲料气味。舍内要备足清洁的饮水,让鸭吃饱喝足,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增强抗病能力。同时,要加强各项管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饲养密度等。例如,温度为:7 日龄内,育雏室温度 28—30℃;8—14 日龄为 25—28℃;15—21 日龄为 21—24℃;22—28 日龄为 20—21℃,以后为 15—20℃。光照:按每 10 平方米鸭舍安装一个 40 瓦的普通照明灯泡即可满足光照要求。要适当通风,以排除舍内的有害气体和潮气。饲养场最好实行 “全进全出” 的饲养制度。通过加强管理,提高鸭群的整体健康水平,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四)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采用正规疫苗是制定合理免疫程序的关键。免疫时要选用正规厂家的合格疫苗,严格按疫苗标签说明的剂量和方法操作,坚决不能使用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如鸭瘟疫苗,7 - 10 日龄的雏鸭应进行首免,肌肉注射 0.5 毫升;25 - 30 日龄进行二免,肌肉注射 1 毫升,免疫期可达 6 个月;蛋鸭和种鸭在产蛋前进行第 3 次免疫,肌肉注射 1 毫升,免疫期可达一年。同时,要建立家禽药物监管体系,加强对疫苗和药物的质量监管,确保其安全有效。这对疫病防治起着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鸭群的免疫力,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