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畜牧业产业化、产业链和价值链 【编者按】产业化发展一直被视为衡量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是行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基于各种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扩张动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也被寄予了“保障食物供应稳定和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美好期望。然而,畜牧业产业化与传统工业不同,其客观属性决定了以工业化模式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难上加难。正因为对畜牧业产业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认识不足,一些畜牧企业在过去几年陷入了产业一体化发展困境,经营遇到挑战。本文作者基于对 畜牧行业的长期观察和深度思考,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出发,阐释了畜牧业产业化、产业链、价值链等基本概念,理论结合实践,提出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能力,继而提高价值链竞争优势。期待此文能为陷入畜牧业产业化困境和思维误区的从业者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摘要】过去我国畜牧业(企业)的关注及分析焦点过多集中在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等企业战略运维模式上,对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实践。本研究以我国养猪业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与一般工业产业化做对比,分析了畜牧产业的客观属性,阐述了目前畜牧业产业化所面临的痛点及痒点,并对畜牧业产业一体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进行对比,引出对企业价值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思考,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有生命的动物与非生命的生产之间差异性巨大,过度工业化造成行业生产过剩,工业化技术在畜牧业领域失灵并造成危机;其二,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占比已达到60%以上,但规模化换来的是行业的规模不经济,畜牧企业的战略应该是一种取舍,是有限的资源、能力和商业抱负的平衡,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其三,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是畜牧企业提高价值链竞争优势的必然出路,通过价值链上各个非常专业的优势大型企业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串起来,再把每个环上的优势企业吸纳进来,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更强健。本文旨在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分析行业(企业)的价值活动,为我国畜牧业(企业)选择基于产业链价值体系最大化的经营策略提供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工具,为当前畜牧业走出产业化困境和思维误区提供新视角和参考。 畜牧业是我国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农业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畜牧业一体化产业链是个热门话题,行业内流行一句话,“做(全)产业链是找死,不做(全)产业链是等死”。2018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建设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体系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23年的一号文件更是首提加快建设畜牧业强国。从整体上看,我国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畜牧企业与国际化一流企业在产业链发展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养猪行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开始的“猪周期”刺激资本投入,许多企业疯狂扩张,养殖行业出现史上最严重亏损。这恰恰说明畜牧业在产业化、产业链的认知和践行上还存在一定偏差,需要重新思考和反思过往所认定的发展思路,以免重蹈覆辙。基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了畜牧业产业化的特点、痛点及痒点,并对比了畜牧业产业一体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分析了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内涵与区别,旨在为当前畜牧业走出产业化困境和思维误区提供新思路。 1 畜牧业产业化,难在何处 1.1 畜牧业工业化思维的生产模式 工业化概念以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定义最为著名,包括:生产连续化、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机械化作业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畜牧业产业化一般意义上即工业化,特点是标准化、大批量化、(连续)流水线化。然而,畜牧业对象是生命动物,其产业化难上加难。 我国畜牧业正试图利用工业化思维来建设一种高效的生产模式。以猪为例,猪批次化生产模式利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将母猪生产活动改造成为类似于工厂标准零件的生产活动,使其更接近于一种连续生产过程,最终实现标准化、大批量化、(连续)流水线化的高效生产,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题。 |
上一篇:如何完善畜牧业中间消耗调查
下一篇:我国畜牧养殖装备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