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生产模式推广难度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启历史性的农村改革,畜禽养殖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转型,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元主体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在养殖技术水平提升及政策红利的催生下,全价饲料、配合饲料开启了养殖与种植完全分离的现代养殖模式,工业化肥的兴起打破了“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传统农牧循环。 从养殖层面看,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切断了养殖业与饲草饲料之间的传统连接;从种植层面看,随着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规模种植加大了农作物对肥料的摄入需求,农家肥逐渐被工业化肥替代,加剧了种养殖业之间的脱节。加之受农作物生产季节性因素、规模养殖企业缺乏畜禽粪便配套消纳用地、养殖主体对种养结合认知程度不高、畜禽粪便难以转化为有机肥源、畜禽粪肥加工有机肥成品率不高以及畜禽粪便清理转运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广难度仍然较大。 4、畜牧业生产效率指标相对偏低 以生猪养殖为例,我国每头母猪年均出栏生猪数(简称MSY)约在17~19头,而欧美国家的MSY平均已达24头。国家统计局年末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年末存栏4142万头,全年出栏生猪72662万头,可知2023年我国的MSY仅为17头,比欧美国家MSY平均水平少7头。同样出栏72662万头肥猪,若按照欧美国家的MSY平均水平计算,仅需存栏能繁母猪3027万头。可见,若我国的MSY能达欧美国家平均水平,仅2023年一年,便可少养能繁母猪1115万头,年均可减少2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要在畜牧养殖生产环节减排,就必须先在提高养殖生产效率方面下足功夫。 5、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普遍“弱化” 近年来,各地地方政府实行机构改革,对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影响较大,从笔者对云南禄劝、寻甸、东川、宜良、石林等畜禽养殖重点县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来看,尤其对县级及以下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冲击最大,部分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岗位减编超20%,基层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整体弱化现象明显。例如,队伍建设层面,受现实条件及编制限制,许多乡(镇)街道均统一设置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涉农综合服务中心,并未独立设立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且畜牧兽医专技人员编制普遍较少,“老人”不退,“新人”难进的现象突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年轻人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职能工作层面,基层乡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现象严重,65%以上畜牧兽医专技人员需要参与承担大量乡镇政务及非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的事务性工作,例如森林防火、消防、疫情防控、综治维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难以做到专人专岗、人岗相适。薪资待遇层面,由于受基层工作平台和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部分县区正高级职称申报评审通过率不到40%;乡镇级通过率不到25%。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普遍偏低,获得表彰奖励机会较少,晋升高级职称困难。 6、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 “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低碳发展必须严格控制禽畜粪便排放量,传统的粪污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规模养殖的低碳减排要求,要处理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畜禽养殖生产主体必须通过自建或购置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处理设施设备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但从规模养殖企业的反映来看,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投资成本普遍较高。调研发现,若在云南禄劝、寻甸等地自建设计产能1000m3的罐式厌氧USR沼气设备,约需一次性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补贴后企业仍需自筹资金230余万元;在云南晋宁、阳宗海等地配建1个存栏20000头奶牛的沼气粪污处理设施,则需投资7000余万元。除了大额的建设成本支出外,后期运营也是困扰畜禽养殖主体的主要问题。同时,畜禽养殖产生的臭气防治也一直是农业污染防治难以攻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双碳”目标背景下,要做到低碳减排,必须对畜禽养殖产生的臭气进行深度处理,同样也会造成养殖成本大幅提高。 三、“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 1、高位统筹畜禽养殖稳产保供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管理层面,做好畜禽及产品“保供给”与生态文明建设“促低碳”的顶层规划设计,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保护生产组织四重政策目标协调发展。在“生态优先”理念指导下,动态平衡畜禽养殖与低碳发展,既要防止因完全服从低碳减排目标而使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供给安全失衡,也要防止片面追求提升畜禽产品产量而过度消耗资源。 |
上一篇:推动畜牧业走出低迷由大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