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鸽副伤寒防治 首先,做好预防工作。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保持鸽舍通风干燥;定期对鸽群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另外注意鸽群饮水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其次,科学治疗。发现病鸽,立即隔离治疗,并用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和毒素中毒。 常用抗菌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氟苯尼考、复方阿莫西林等;常用药物是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复方阿莫西林和氟苯尼考等。对严重的病鸽应在其周围环境中喷洒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要对症治疗,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鸽毛滴虫病 鸽毛滴虫病是一种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寄生原虫病,由原虫感染而引起的口腔溃疡,又称为“鸽癀”。 病鸽因以口腔、嗉囊、食道出现白色黏液和黄白色干酪样物增多为主的上消化道病变和坏死性溃疡灶,最终因消化道和呼吸道阻塞、妨碍进食和正常呼吸而导致死亡。 幼鸽和青年鸽感染后死亡率很高。此病多经消化道传播,鸽毛滴虫通常寄生并损害消化道,感染鸽唾液内含有大量虫体,口腔溃疡病灶是虫体的聚集点。 成鸽主要通过鸽吻,或用嗉囊乳哺育幼鸽的途径而垂直感染传播;也可通过饮水和创伤感染水平传播;未闭合的脐带口部也可成为感染传播途径,但较少见。通过上述感染途径,会在鸽场或鸽群传染,成为顽症。 1.症状和病理变化 成鸽多为“带虫者”,无明显症状此病有3种类型:口腔型、脐带型和内脏型。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粗糙的纽扣状黄色沉着物,湿润的称为湿性溃疡,干酪样或痂块状则称为干性溃疡。 脐部感染的病鸽,皮下会形成肿块,呈干酪样或溃疡性病变,内脏器官受波及时引起黄色粗糙界限明显的干酪样病灶,导致实质器官组织坏死。 2.鸽毛滴虫病防治 平时应定期检查鸽群口腔有无带虫,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在饲养管理上,成鸽、幼鸽分开饲养。使用灭滴灵(甲硝唑)按0.05%配制饮水,连用7~10d;或用0.05%的结晶紫溶液、0.06%的硫酸铜溶液饮水,隔天给予,连用3d。 四、鸽腺病毒病 鸽腺病毒病是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发病率极高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 1.鸽腺病毒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995年,De Herdt等根据PiAdV感染感染后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相关致病过程,把鸽腺病毒分为I型(PiAdV-I)和II型(PiAdV-II)。PiAdV-I为经典腺病毒,主要影响1岁以下的鸽,PiAdV-II感染所有年龄段的鸽。 PiAdV-I感染鸽发病率高达100%,但死亡率较低,约为2%~3%;PiAdV-II感染发病率30%~100%,死亡率约为70%~100%。 (1)PiAdV-I:临床症状可见呕吐、虚弱、消化缓慢甚至停滞,排绿黏便或水便,体质量减轻。吐出的饲料有酸臭味。 无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病鸽子大约l周内临床症状消失;存在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鸽病情加重,体能继续下降、消瘦、精神萎靡、拉绿色稀粪或水便等症状,部分病鸽死于大肠杆菌继发的败血症,另一些病鸽即使症状消失,数周内飞行能力较差,痊愈恢复较慢。 病理剖检可见肠道内有明显的出血和炎症、肾脏肿大、胃壁增厚、胃黏膜充血和出血,黏膜组织破坏、溃烂和凹陷。镜检可见肠道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细胞核内均含有包涵体。 |
上一篇:鸽新城疫的流行与防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