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多出现在中小规模养殖场,尤其是未能建立可行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家庭农场、散养户等。对于哺乳期仔猪来讲,由于其行为、生长、发育及生理对母猪依赖性较强,故管理的重点不仅是仔猪,母猪也至关重要。猪场管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规模化繁育场,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饲养管理、采购管理、市场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猪群健康。 3 疾病防控措施 3.1 加强对仔猪的护理 仔猪出生后的半个小时内应让其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大量的非特异性母源抗体,进入肠道后可对病原体进行中和,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母猪乳房建议用0.1%浓度的温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确保乳区干净卫生,防止仔猪吮乳时将乳头四周污染的致病菌食入。寒冷季节仔猪易受低温刺激而引发腹泻,建议活动区域铺干垫草,保持地面干燥,同时悬挂大功率采暖灯或直接使用暖炉对产舍加热,确保温度维持在20~30℃。有条件的猪场可通过发酵床进行养殖,发酵床由于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垫料床体温度能长期维持在15~25℃之间,同时仔猪排出的粪便也能被床体吸收和降解,不会产生较大污染。严格控制饲养密度,每窝有效哺乳的仔猪数量控制在12头以内,多出的个体可进行寄养或人工哺乳,确保每头猪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3.2 做好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大量的垃圾、粪便、浮土、杂物等可为病原提供依附性载体,健康猪接触后便可能感染。散养猪场在母猪产后建议每间隔2~4 h清扫一次圈内卫生,每天用3%来苏尔溶液喷洒消毒一次,确保局部卫生合格。舍饲猪场建议每天用温水对产床冲洗1~2次,仔猪活动区域用0.2%过硫酸氢钾溶液雾化消毒。每日清理的垃圾和粪便必须在远离生产区的地带进行无害化处理。猪舍内部建议每月进行一次大扫除,重点清理走廊、墙角、粪污道等处的垃圾、泥渍、蜘蛛网等。接种疫苗或使用药物过程中废弃的药瓶、注射器、针头、包装盒等务必及时清理出圈舍,保持养殖环境优良。 3.3 合理使用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制剂是一种以有益菌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添加剂,大部分有益菌以活菌形式存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酿酒酵母菌以及粪肠球菌等。口服后一方面通过和有害微生物进行空间、营养的竞争,降低后者对机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帮助调理肠道,维持局部微生态平衡,促进哺乳期间母乳、教槽料等的消化,减少肠道病的发生。还有些益生菌能刺激肠道黏膜免疫,诱导产生分泌型抗体IgA,在黏膜表面形成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显著抵抗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建议仔猪出生后的首日、第3日和第7日,每头猪灌服5~10 mL,不但能降低疾病发生率,还能促进后期育肥。哺乳后期为了减缓断奶应激反应,建议饮水中按照0.5%~1.0%的比例添加益生菌类制剂,这样在猪断奶后能快速适应保育料的营养结构和口味,减少腹泻病的发生。 3.4 药物预防 经常受疾病威胁的猪场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提前预防,比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仔猪黄白痢病,如果场内有该病流行,建议仔猪出生首日按照体重肌注恩诺沙星或灌服庆大霉素,3日龄时再重复用药一次,防止病原大群扩散。再比如球虫是仔猪哺乳期最易感染的原虫,常发于10日龄左右,若猪场有传染源存在,则建议同舍其他猪在7日龄左右时灌服地克珠利或妥曲珠利溶液,从而起到提前杀虫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哺乳期的仔猪肠胃正处于发育中,肠道微生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使用化学药物时尽量按照国标用量使用或者减半使用,以免对菌群的定植造成影响。药物预防适用于群体用药,而已经表现症状的病猪则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有疾病流行的地区建议将“三针保健”方案纳入到日常防病程序中,即第3、7、21日龄时分别肌注广谱抗生素,如土霉素、盐酸头孢噻呋、硫酸头孢喹肟等,以防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
上一篇:母猪产后食欲减退的综合防治
下一篇:猪链球菌病防控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