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9月份以来,在玉米增产丰收、替代谷物充足、进口不减以及需求偏弱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出现了震荡下跌的走势。全国玉米均价在今年1月26日刷新年内的最低价2260.57元/吨,较年初下跌6.59%,跌至近三年半的低位。春节过后,区域余量下降,贸易建库意愿增强,叠加国家政策引导,市场情绪企稳反弹,玉米价格出现上涨迹象。针对近期玉米价格走势波动频繁的情况,本文基于对玉米全产业链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玉米价格变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影响玉米价格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主体 目前我国玉米全产业链主要涉及四大类主体,包括农资经销商、农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收储企业与玉米加工企业。产业链上游为种植环节,农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资经销商处获得相应农用物资进行耕种;产业链中游为收储环节,玉米通过粮食收储企业的流通,传递至加工企业;产业链下游为加工环节,由加工企业对玉米进行加工,再销售产成品。 2、多因素叠加导致2023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 供给端方面,国内玉米丰收,产量增加,供给充足。2023年,尽管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全国大部分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202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63亿亩,比上年增加1723.2万亩,增长2.7%;全国玉米产量28884万吨,比上年增加1164万吨,增长4.2%,再创历史新高。玉米增产丰收使得库存大增,玉米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局面,导致玉米价格一路下滑。 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谷物库存供应充足,并且价格相对国产玉米仍具有优势。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进口玉米2714万吨,同比增加652万吨,增长32%。分国别看,从巴西进口1281万吨,占比47%;从美国进口714万吨,占比26%;从乌克兰进口553万吨,占比20%。上述三国合计占比93%,巴西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进口来源国。另外,进口玉米价格优势明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际玉米到港税后价平均为2447元/吨,国内玉米到港价平均为2847元/吨,国外玉米全年价格均低于国内价格。同时,进口玉米粉、高粱大麦等替代品供应也相对充足,对于内贸玉米仅维持刚性采购需求,也给玉米价格带来较强的利空预期。 需求端方面,疫情后消费未能如预期强势,需求端不振是拖累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下游承接不足加剧了玉米市场的供应压力。据了解,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食用及其他消费。其中,饲用消费与工业消费为主要消费方向,占比近93%。在玉米价格连续下跌的行情中,饲料消费需求减弱,深加工企业按需采购,市场收购主体整体心态趋于谨慎。 玉米收储企业后市信心不足导致收购建库意愿降低。贸易企业方面,在下跌行情中,企业存粮即亏损,因此大多玉米收储企业采取随收随走的策略,不愿建立库存,甚至部分前期建库亏损的企业逐渐开始出货。在此基础上,玉米期货价格连续大幅下跌,自2023年9月以来,主力合约跌破2400元/吨关口,最低跌至2364元/吨,更增加了市场走弱预期,致使市场体量较大的贸易商对后市信心不足,收购积极性降低,且收粮后下游需求承接力度有限,多谨慎建库,贸易环节成交量有限。 生猪养殖持续亏损导致玉米饲用需求减弱。生猪在畜禽养殖体量中占比较大,而玉米在生猪饲料中添加占比最高达66%。目前,国内生猪价格仍然处于低位,2023年以来生猪出场均价基本在1.3万-1.7万元/吨的低位,全年均价1.5万元/吨,同比下跌19.7%。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同比减少1834万头,减幅4.1%;季环比减少807万头,减幅1.8%。饲料养殖持续亏损,加之生猪正处于去产能周期,原材料采购补库意愿低,用粮企业大多维持低库存运行。 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收窄,不愿在玉米下跌行情中建立库存。玉米深加工主要包括生产淀粉、酒精、植物油、氨基酸等产品,其中生产淀粉与酒精占玉米深加工企业75%,二者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替代消费增加、下游消费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呈下降趋势,虽然近年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有所扩张,但是增幅较疫情前的高峰期下降近5%。并且相关副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玉米淀粉价格逐步走高后有所回落,全年均价3314元/吨,同比下跌1.2%;玉米酒精高位回落反弹后再回落,全年均价6700元/吨,同比下跌4.1%。企业加工利润收窄,在原粮价格下跌背景下,“买涨不买跌”情况更加明显,玉米深加工企业随采随用,收粮进度缓慢,直接影响玉米价格。 |
上一篇:淡季不淡 猪价走强可期
下一篇:“猪周期”是否迎来反转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