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旦猪感染上猪传染性胃肠炎,不仅会直接影响低月龄仔猪的健康状态,由于疾病具有传染性,还会对规模性养殖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首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疾病预防。若仔猪已经染病,则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猪传染性胃肠炎预防与治疗工作质量。养殖工作人员也应当从日常管理、对症治疗等多方面入手落实预防和治疗工作,确保取得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良好治疗效果。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因与症状分析 1.1 病因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染病机理为,胃肠炎病毒从仔猪口鼻区域进入猪体内,附着在仔猪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一旦病毒进入仔猪体内会大量增殖,破坏仔猪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减低仔猪小肠的营养吸收率,导致肠道功能出现紊乱。染病后,仔猪肠道内对酶物质的生成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这时,肠道内外壁的渗透压水平会显著提高。这不仅会影响仔猪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更会导致组织内水分进入仔猪肠道。使病猪出现水样腹泻现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病猪会面临脱水风险。若脱水严重,会进一步导致病猪出现脱水性中毒引起死亡。而此类疾病之所以在仔猪群体中高发,与仔猪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消化系统免疫力水平较低也直接相关。另外,染病后仔猪的胃肠道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差。加之腹泻的影响,病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会更进一步减弱,由此而引发病死率提升的问题。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环节工作中,需要饲养员和防疫管理人员首先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做到充分了解,以便进一步在仔猪出现一系列症状时,对其是否染病进行初步判断。 1.2 症状分析 由于此类病毒感染高发于在猪群体中,仔猪的抵抗力相对比较弱。因此,一旦发病,通常表现为突然群体性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除此之外,病猪的粪便颜色也会出现显著变化,染病后,粪便颜色变为灰白色或黄绿色。同时,病猪还会出现饮水量显著增加、烦渴现象。仔猪感染病毒后,病程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最短2日,最长7日。随着时间推移,病猪的疾病严重程度会显著提高。应当在发现染病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由于染病时间过长,给疾病治疗带来困难,导致病猪的病死率显著提升。通常情况下,若10日内染病仔猪仍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100%。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不同月龄的仔猪在疾病症状表现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如14日龄的仔猪若染病,会表现为突发疾病,且症状显著。呕吐现象会首先出现。随后,出现腹泻症状。6月龄以上的病猪在临床表现上,主要包括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此症状会集中在24 h内暴发,而对于其他年龄的病猪而言,其临床症状普遍表现为食欲显著下降,出现水样腹泻症状。部分病猪还可能伴随呕吐症状,病程一般为5~8日。但由于其他月龄病猪的抵抗力相对较强,一般在患病一周后,可自行痊愈。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也会随着疾病痊愈而消失。若母猪染病,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可能伴随出现体温显著升高、乳汁显著减少,严重时可能会阻碍母猪的乳汁分泌。 2 疾病预防措施 2.1 提高疫苗接种力度 这一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妊娠期母猪进行。一般集中在母猪产前时间阶段。通过注射弱毒TGE(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达到疾病预防目标。母猪注射疫苗后,会有效降低出生仔猪猪传染性胃肠炎感染率。此类疫苗的接种时间阶段主要集中在产前15日以及产前4~5日。若未能及时在母猪产前注射疫苗,可在仔猪出生1~2日内口服疫苗,达到疾病预防目的。疫苗接种是疾病预防中最具有针对性、成效最为显著的方式,应当由防疫人员结合饲养规模、饲养过程中猪体的生长阶段及时接种预防性疫苗,降低疾病感染率。 2.2 加强针对性预防力度 针对性预防力度是结合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时间阶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此类疾病的高发期一般集中在秋季末期这一阶段。由于气候变化,气温会显著降低。这时,应当针对猪舍环境进行针对性改善。提升猪舍对外部温度的抵御能力,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并且将此项措施延续至初春阶段。随着天气转暖,可逐步撤去防寒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降低仔猪的应激反应发生率,保持猪的稳定免疫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