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首次繁殖失败后2年,也能在保育栏猪群中分离到猪蓝耳病病毒;爆发猪蓝耳病后1-2.5年,待出栏猪血液中还存在猪蓝耳病病毒抗体。在哺乳后期、保育和育肥出栏的生产阶段,慢性猪蓝耳病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继发感染,继发感染与猪场的发病史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部分猪场弱仔进行细菌分离和猪瘟的 IFA试验,结果分离出了链球菌、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少部分猪场出现猪瘟IFA阳性,发生了散发性猪瘟。由于继发感染的不断增加,使慢性猪蓝耳病猪群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异致生长减缓和报酬下降,提高了断奶后的死亡率(最高可达50%)。如果此期没有很好地加强管理,会造成平均患病率和死亡率似乎月月循环,每月一个高峰。 2. 猪蓝耳病在规模化猪场流行的过程 根据猪蓝耳病在规模化猪场感染的原因及其所引起的发病过程分为三种类型: 2.1 新建场在引种时不慎引进带毒猪 一般而言,新建猪场没有特定致病原,若新建场在引种时把关不严,或没经调查摸清种猪场的疫病流行情况,而盲目引种,引进带毒种猪。最终导致猪蓝耳病在猪场内发生。 这种情况在2020年十分普遍,由于猪蓝耳病对断奶以后的猪的致病性不强,但猪群长期带毒,种猪被引进后,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一旦配种后,猪蓝耳病所引起的繁殖障碍就表现出来,其流产的比例一般不超过 30%,其原因是猪体内的猪蓝耳病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抗体水平很低时,猪蓝耳病病毒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繁殖障碍的发生,当然各个猪场的管理水平不同,其所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新猪场尽管在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结果仍出现严重的疫病。 2.2 猪场引进带毒后备种猪引起猪蓝耳病的爆发 猪蓝耳病阴性的猪场,在引种时引进带毒后备种猪,特别是种公猪,可造成猪蓝耳病在场内大面积发生。 PRRS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繁殖,一般为 2-5个月开始出现疫情。其最初表现仅在育肥猪群,症状类似于流感,若控制及时、措施得力。一般在两周内疫情稳定,随后母猪繁殖群,特别是怀孕后期母猪表现明显。其所导致的流产一般在 30-40%。 2.3 猪场由于管理原因引起猪蓝耳病的发生 由于猪只流动和空气是猪蓝耳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猪场受到猪蓝耳病的感染无法避免。这种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便是猪蓝耳病的典型表现。 3. 诊断技术 3.1 目前对猪蓝耳病的研究结果表明: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猪均易感,而以怀孕母猪和 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 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PRRS病毒可以随风传播,在养猪密集区域猪蓝耳病流行期间,即使严格封闭式管理的猪群也同样会发病,这时候空气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3.2 本病发生时,临床症状明显与否,与猪群机体的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强弱、猪场管理水平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另外由于继发感染的病例的症状常常较复杂。 急性型表现为母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嗜睡、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间情期延长或不孕;怀孕母猪发生流产 (多为怀孕后期(>90日龄)流产),死胎,木乃伊,产弱仔。有的出现产后无乳,部分新生仔猪呼吸紧迫,或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产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极少数病猪在耳、腹侧及外阴部皮肤呈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 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明显消瘦,死亡率高,可达 80%以上。 慢性型则表现为母猪的繁殖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每窝活仔数减少,同时受胎率下降 10一15%。育肥猪临床上仅出现轻度的厌食和呼吸道症状,公猪感染后体温一般不升高,但精液质量下降。大多数被感染的育成猪呈亚临床型,病猪不表现症状但排毒,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3.3 对感染后的母猪所产弱仔或流产胎儿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多量清亮液体,偶见有肺实变,对母猪、公猪和育肥猪病例剖检,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显微镜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但继发感染的病例的病理变化则十分复杂且严重。 3.4 在上述流行病学、解剖诊断的基础上,采集血液、肺门淋巴结、扁桃体等样品,可用RT-PCR、免疫荧光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等方法之一进行确诊。 4. 猪蓝耳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猪蓝耳病感染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现场采取的大多数措施目的在于缓解急性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减少经济损失。笔者现结合国内预防和控制蓝耳病较为成功的经验,提出以下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
上一篇:秋季猪常见病防治要点
下一篇: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