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在欧洲常常被称为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征(MMA),现在广为接受的名称是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PPDS)。该征候群的发生与母猪生产前后的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在管理水平不同的猪场该病的发病率存在着明显差异。 近年来,虽然规模化养猪业快速兴起,但不少养殖场户依然照搬原有的粗放饲养方式,管理水平跟不上,导致该病发生率明显上升。因此,做好母猪产仔前后的饲养管理和针对性预防保健,对防治母猪无乳综合征等产后疾病,提高哺乳仔猪存活率和断奶窝重,促进母猪及早恢复体况发情配种,充分发挥遗传潜力,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流行现状与危害 母猪产后缺乳或无乳,常与母猪产后乳房炎、子宫炎、便秘以及应激反应等征侯群同时发生。在临床上一般情况下初产母猪的发病率高于经产母猪,管理水平差的猪场发病率明显高于管理精细的猪场。由于母猪产后体况差,往往对哺乳仔猪的存活率、断奶窝重以及后期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据临床调查,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多在母猪产后3天至一个月之内发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高温湿热的夏秋季节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规模化猪场发病多于散养户,发病率平均达到10%以上,部分猪场甚至高达60%。由于产后无乳或缺乳,仔猪营养缺乏,抗病力下降,迅速消瘦并伴有腹泻,或因极度衰竭而死亡,或后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报酬率显著降低。 母猪常因生殖系统疾病,繁殖机能受损,出现繁殖障碍,如不发情、延迟发情、屡配不孕、妊娠后易流产等,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利用率下降,非正常淘汰率上升,打破正常生产秩序,导致养殖效益下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与表现 在临床上,该征候群有急性型与亚临床感染型之分。急性型发病比较突然,症状往往严重;亚临床型虽然临床症状较轻,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亦大,均不可小觑。 2.1 急性型 产后体温急剧升高,一般达40.5℃左右,精神萎靡不振,不食少饮,鼻镜干燥,呼吸急促,甚至口吐泡沫;生殖系统感染,阴户红肿,产道有暗红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乳腺发炎、肿胀、有痛感,乳房肿胀或萎缩干瘪,无乳汁分泌或挤不出乳汁;母猪喜伏卧,不愿站立,部分出现瘫痪,拒绝仔猪吮吸乳房或不予理睬。 仔猪由于吮乳不足饥饿难耐,或时常用头猛烈撞击乳房,或用嘴强力拉扯乳头,始终不停地拱母猪乳房,吸吮乳头无乳汁后则转抢吸吮其他乳头,并不时发出尖叫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窝仔猪出现腹泻症状,进而因缺乏营养和脱水,渐渐出现鼻镜干燥、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极度消瘦,甚至嗜睡无力,直至死亡。如果仔猪睡在母猪周围,还极易被母猪踩死或压死,个别幸存仔猪生长迟缓、体质虚弱,对后期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2.2 亚临床感染型 母猪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略高,呼吸基本正常,粪便稍干;生殖系统有轻度感染现象,阴道内不见或偶见污红色或白色脓性分泌物,乳房苍白、扁平,继而出现泌乳减少或无乳,并伴有疼痛,仔猪不断用力拱撞或更换乳房吮乳,但母猪对仔猪吮乳要求不热情理睬,导致仔猪哺乳时间明显缩短,且哺乳期仔猪容易发生下痢,并逐渐消瘦。 事实上,容易发生产后无乳综合征的母猪,往往产前就有一定表现。如,长期呈现亚健康状态,厌食少饮,肚腹空瘪,消化不良,生殖系统经常发炎;而在产中产后极易发生分娩无力、难产、胎衣不下滞留及应激和产道感染性疾病。亚临床感染型的产后无乳综合征,有时会因母猪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以致母猪淘汰率增加。 3 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既有外源性感染,又有内源性感染,其发生频率、症状轻重与母猪生产前后的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在管理水平不同的猪场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在分娩前后由于母猪对外界的变化极度敏感,如此时管理不完善,受到内源或外源病菌感染,或饲料营养不均衡,环境突然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引起无乳综合征的发生。在临床上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上一篇:育肥猪的猪丹毒防治
下一篇:仔猪腹泻的原因、类别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