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奶牛场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断奶前犊牛的群组饲养模式也逐渐被一些牧场推广实施。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及牧场实践表明,与犊牛单栏饲养模式相比,采用群组饲喂模式可以实现犊牛机械化饲养,大幅度节省劳动力,能够给犊牛提供更好的社交机会,降低转群应激反应,也会刺激犊牛更快地采食开食料,同时还不影响犊牛的日增重水平。但是每一种饲养工艺模式在推行实践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使用条件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牧场环境及不同人员管理的情况下,需要更为注意。针对断奶前犊牛的群组饲养模式,本文列举了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案,以供犊牛饲养人员参详。 1 断奶前犊牛群组饲养模式易出现的误区 1.1 犊牛分群处理不当 正确的犊牛分群很重要,包括分群时对犊牛日龄、身体状态、群组水平的控制。有些牧场使用统一的原则,没有注意到个体差异,分群时不注意细节,犊牛分群后往往达不到最佳饲养效果。常见的三个误区如下:新生犊牛进入群组饲养的时间越早越好;无论犊牛身体状态如何,只要达到一定日龄,都可以放入群组内进行饲养;不管犊牛日龄、个体差异多少,都可以放在一个群组进行饲养。 1.2 自动饲喂系统使用不当 犊牛自动饲喂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提供恒温、干净的牛奶,并监控犊牛的采食行为,保证了饲喂要求和执行的一致性,并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牧场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误差。但是牧场在使用犊牛饲喂系统时,也常常存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度依赖的问题,比如为了实现自动饲喂系统的最大效益,牧场总是让系统达到能承受的最大饲养头数;认为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清洗和校准;过度依赖自动饲喂系统,期待它能解决犊牛所有的问题,人工可以不用过多干预。 1.3 犊牛饲喂和引导训练不当 饮奶和饮水对于犊牛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犊牛作为奶牛场后备力量,其早期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会直接影响牧场生产性能的提升与养殖效益的增加。因此,给犊牛提供合适的营养和饮水,培养它们良好的采食习惯非常必要,既能确保犊牛胃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胃肠道发育,还能减少饲喂过程对犊牛健康带来的风险。但是,为了降低饲喂成本,很多牧场使用大量抗生素奶或废奶饲喂犊牛;或者认为牛奶中的水分可以充分满足犊牛对饮水的需求,担心发生腹泻而减少给犊牛饮水;在犊牛转入群组饲养后,认为犊牛很聪明,会自己找奶喝,或不放心自动饲喂系统,出现未训练或过度训练犊牛的问题。 2 常见误区的建议解决方案 2.1 做好犊牛进入群组饲养阶段的分群判断 2.1.1 选择合适的日龄范围 相关实践表明,出生后2天内就将犊牛转为群组饲养,犊牛会因其自身竞争力较差,采食时间和采食量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其生长性能的表现,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因此,在新生犊牛能够使用奶瓶正常喝奶的前提下,早于或晚于腹泻风险期(犊牛常在出生后2~3天开始发病,一般在出生后2~10天内为腹泻风险期),再将其转为群组饲养更为合适,并且在转为群组饲养后的头几天内,需要每天人为引导犊牛采食1~2次。 2.1.2 监测犊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 作为群组饲养的必备先决条件之一,犊牛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初乳饲喂流程。刚出生的犊牛存在很多变数,在具备一个良好产犊环境的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护理程序,以保证可以照顾好新生犊牛。因此在进入群组饲养前,需要监测犊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确认其具备了一定的自身防御能力后才能放入群组内,并能让它们在出生后14天之内适应群组饲养环境。 |
上一篇: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下一篇:水禽养殖中常见消毒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