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固然可以回避在肠道中IgA抗体的中和;但是循环抗体IgG的中和也不可忽略。此外,肌肉注射往往不能激发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IgA分泌记忆细胞不会特异性地归巢回流到肠道,对抗感染的能力大打折扣。 仔猪断奶前发生腹泻的预防可以有效地通过免疫母猪产生初乳抗体(IgG为主)和常乳抗体(IgA为主)来实现。 就仔猪抵抗肠道病原而言,母猪常乳中含有病原特异性的IgA越高,保护仔猪肠道免受感染的效果越好。 通常认为,相对于肌注免疫,母猪肠道免疫能够产生更多的病原特异性IgA,并将其优先配送到黏膜系统上(乳腺、肠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又称为分泌型IgA),乳中有更高的IgA抗体。 断奶后仔猪通过初乳获得的IgG可以在猪体循环系统继续维持一定时间,具体维持时间视抗原特性和免疫策略而定;相反,断奶仔猪通过常乳获得的抗体IgA在断奶后马上消失;所以,断奶后腹泻的预防成为挑战,需要免疫仔猪自身来建立免疫保护力。 围绕断奶后腹泻的口服疫苗开发,基本思路有两个。一个是无毒疫苗,让疫苗菌株能够表达与流行菌株相同的粘附素,但不表达肠毒素。通过饮水被断奶仔猪摄入;对未断奶仔猪,需至少在预期发病前1周灌喂。 细菌完成肠内定居并产生局部肠内抗体,从而阻止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粘附,进而避免腹泻发生。根据临床使用结果反馈,对F4和F18大肠杆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有不错的效果。 活菌疫苗的缺陷是免疫时仔猪体内存在针对菌毛粘附素的母源抗体,或饲料饮水中敏感抗菌药物的使用,都可能使疫苗菌株在肠内无法有效定居繁殖,保护力不能达到最佳。 另一个是亚单位疫苗,口服纯化F4(K88)菌毛代替菌体作为疫苗,研究表明这种亚单位疫苗也能在肠内产生特异性黏膜免疫反应,且使致病性F4(K88)大肠杆菌排出量明显减少。 使用这种亚单位疫苗能避免活苗的不足。针对大肠杆菌和梭菌的多个黏附素和肠毒素为抗原设计的亚单位联苗已经上市,既可以阻断细菌黏附到肠道细胞,又可以同时中和肠毒素。 对于增生性回肠炎的预防,市场上有口服弱毒疫苗,据报道有效。猪痢疾螺旋体暂无成熟疫苗可用。 九. 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控 细菌性腹泻在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猪的免疫状态、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生物安全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制定细菌性腹泻的防控策略时,要注重对以上各个方面的同时改善。 断奶仔猪处在环境应激、心理应激、营养应激等三重应激影响之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营养应激。仔猪断奶一周内采食固体饲料的能力相对有限,机体往往处于能量和营养的负平衡状态,腹泻仔猪采食量更是严重不足。 大量研究证明对腹泻仔猪立即补充液体日粮或者液体营养素,能够快速解除腹泻仔猪面临的生长抑制。液体营养素,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 A、D3、E、B1、B6,有助于腹泻仔猪恢复体况。维生素A、D3促进黏膜免疫系统,尤其是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发育,提高仔猪对腹泻的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补充断奶仔猪体内迅速下降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B6能防止仔猪应激导致的采食量下降,刺激肠道绒毛的快速发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断奶后腹泻造成的失重。 研究发现,合理调整日粮中纤维含量,能够控制猪痢疾短螺旋体的临床发病率。 其他营养性控制方法,如限饲,在饲料中添加高锌、高铜、维生素D3、喷雾干燥的血浆、饲料酸化剂、益生元、益生菌等都处在研究之中。这些方法能否显著降低细菌性腹泻发生率还需要进一步评价。 在细菌性腹泻疾病的发生过程中,高湿和低温都是诱因,因此,对产房仔猪躺卧区域适当提高温度和降低湿度,对于预防腹泻和缓解腹泻的症状、降低损失都是非常有效的。 配置足够数量的风机,有效降低湿度,可减少大肠杆菌的体外存活时间。产房地板的设计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母猪粪便的滞留时间、污染仔猪的机会多少和腹泻病原的传播效率。 圈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减少仔猪与细菌的接触;全进全出、批次生产等技术可以减少细菌性腹泻的发生。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将猪群没有接触过(感染或者免疫)的不同毒力的细菌挡在猪群之外,避免出现大的疫情。 |
上一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秋冬季猪流感继发副猪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