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引起初生雏鹅出现急性或者亚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可给养鹅业造成巨大损失。4~20日龄以下的雏鹅是本病的高发群体,以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为特征,病死率可超过90%;成年鹅也可能感染本病,一般没有神经症状出现,表现为下痢和采食量减少。现阶段小鹅瘟在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已经成为威胁养鹅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传染病。 1 流行病学 小鹅瘟属于细小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在机体短时间内大量增殖,侵入血液系统,并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影响其它组织功能。所以,感染小鹅瘟后会在病鹅的内脏组织、消化系统以及血液中发现该病毒。3周龄以下的雏鹅易感,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鹅感染本病的几率下降,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从传播途径来看,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毒鹅与病鹅等,主要通过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病鹅接触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水平传播及种蛋垂直传播。 本病有3~5 d潜伏期,鹅群一旦染病,通常呈暴发流行,传播迅速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2 临床症状 根据小鹅瘟病程的长短不同,临床上可以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不同类型。 2.1 最急性型 常见1周龄以下的雏鹅,表现突然死亡,事先没有觉察其它任何症状,或者死前出现双腿胡乱划动、精神呆滞等症状后快速死亡。 2.2 急性型 常见于1~2周龄的雏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双腿抽搐、羽毛蓬松以及离群呆立等;排泄异常,会看到地面有大量灰黄色、灰白色的粪便等;病鹅的眼部、鼻孔等部位会出现较多分泌物,尤其是鼻孔四周被分泌物堵住,有甩头动作。 2.3 亚急性型 常见大于15日龄的雏鹅或流行后期,发病后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拉稀、吃食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病鹅出现体型消瘦以及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导致雏鹅后期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成为“僵鹅”。 3 小鹅瘟的防控手段 3.1 疫情快速处置 为进一步降低小鹅瘟对当地养鹅业的损失,养鹅场应建立和完善疫情处理方案,重点包括:(1)消毒与隔离措施。对所有已经确诊或者疑似感染、密切接触的病鹅进行隔离;无治疗价值的病鹅淘汰,并和污物、死鹅一起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食槽与水槽等进行彻底清洗、浸泡消毒,清扫鹅舍的地面并冲洗干净,更换污染的垫料,再用百毒杀喷雾消毒;(2)紧急治疗。当前治疗小鹅瘟病的难度较大,可对感染病鹅肌肉注射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抗体中添加0.1 g头孢噻呋。对不同日龄的雏鹅要适当增加注射剂量,还可以采用多次少量注射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标。建议:不足1周的病鹅可采用颈部注射,1 m L/只;1~2周龄病鹅,注射量为1.5 m L/只;3周龄及以上的病鹅,注射药物量为2 m L/只。若病鹅的临床症状严重,则可考虑在间隔24 h后再次注射药物。还可在饮水中投入抗病毒禽用药物,可配合使用干扰素,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的饮水2 d,每天1次,效果显著。为防止细菌性感染,可早晚各1次肌注庆大霉素,连用2~3 d,帮助鹅增强体质和恢复体能。 3.2 配合中药加快治愈 在国家“减抗”背景下,中药成为众多养殖户治疗小鹅瘟的选择。常选择黄栀口服液,一般配比是2 kg水:1 m L药物,供鹅群饮用,再连续用药3~5 d即可;或者采用白头翁散,按照1~2g/kg饲料的配比与饲料混合,连续用药3 d。 |
上一篇:鸡传染性发育迟缓综合征的防治
下一篇:鸡心包积液综合征诊断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