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繁育

43年育成“华西牛”

日期:08-13 作者:李丽颖- 小 + 大

育种之初,李俊雅的团队就遇上了巨大难题。由于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

为此,李俊雅团队在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基础上,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开展华西牛选育,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

从2007年参考群成立至今,目前参考群体规模已达3920头,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共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建立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包括基因组参考群体建设、基因组选择评估模型开发与优化、低成本芯片研发、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肉牛育种方向,实现了肉牛育种核心技术的“跟跑”到“并跑”。

“必须得有一个参考群,有参考才能评估每头牛的好坏。”李俊雅团队副研究员陈燕解释道。参考群内的全部个体既有表型数据如体高、体重等,又有基因型数据,通过参考群体可以评估后代个体的种用价值好坏,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实现早期选种留种。

“华西牛后两个世代,我们利用基因组选择平台进行优质种公牛的选择,这样一来,世代间隔由原来的4至5年左右缩短到3至5年左右。我们先是自我评估,后来找了专家鉴定是否符合新品种的条件。”李俊雅说,“华西牛得到了专家一致认可。”目前,华西牛已开始第5世代的选育工作。

肉牛育种是一个极其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仅在选育提高阶段华西牛就经历了4个世代的选择,而每个世代需要3至5年时间,在这期间还要不断测定和选育,才能将最优秀的生产性能固定下来。

常驻草原深处的乌拉盖基地,除了在技术上遭遇瓶颈,队员在工作中也吃了不少苦头。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是团队的日常。在这个团队里,古铜色皮肤是男队员的标配。乌拉盖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紫外线强,大家的皮肤变得黝黑。“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牧民色’。”朱波摸着胳膊笑着说。

不稳定的天气也常常给测定工作增加难度。突如其来一场大雨,测定只能暂停,几天前刚结束的测定,一天内被降雨打断三四次。“雨后的草原特别泥泞,牛还不听使唤,牛尿、牛粪经常在混乱中溅到脸上。”朱波眯缝着眼笑着说,“这是很常见的。”

对于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来说,20年来数不清多少次这样的“循环”……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技术瓶颈、环境艰苦,华西牛的育种之路已十分艰辛,而接下来的难题,直接使科研工作开启了“极难”模式。

“最令我难受的是2012年前后,我们的课题一分钱也没有,甚至到了要借钱干活的境地。”李俊雅说。在选育提高阶段,基因组选择技术所需的基因芯片需要从国外进口,而当时的进口芯片一头牛的测定费用就高达3000多元。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缺少资金支持,科研工作难以为继,员工开不出工资。命运似乎又回到了同样的分叉路口,是继续寻求办法,还是停掉科研“惨淡”收场?

伴随着一声叹气,李俊雅接着说:“借不来钱,但是工作不能停!”李俊雅寻求企业、社会力量的多方支持。就这样,团队继续一边干活,一边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不久,团队从中国农科院增量业务费项目中争取到一笔经费。“一下子缓解了当时的困难,把我们给救活了!”他感叹道。

资金本就困难,为何仍坚持使用昂贵的基因芯片?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生物芯片,能够对个体基因型进行测定。利用芯片分型的基因组信息,对个体进行准确的育种值估计,实现早期选种,是全基因组育种技术所依赖的重要工具。

上一篇:我国肉牛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篇:云南深山里走出了中国首款白羽鸡“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