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将黄膘肉称为黄脂肪病(Yellow Fat Disease),或营养性脂膜炎(Nutritional Panniculitis),表现为脂肪细胞广泛变性,脂肪组织炎、纤维化(脂肪脂织炎)和脂褐质(黄)色素沉积导致脂肪储备紊乱(脂肪变性)。黄膘肉的饲料诱因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色素沉积两方面,黄膘肉发生也与遗传相关。 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报道过羔羊黄膘肉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关于羊黄膘肉的报道。近年来,肉羊养殖逐渐趋于集约化、舍饲化,为快速育肥而盲目补饲大量精料等不科学的养殖手段使得羊生产上黄膘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病羊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羊黄膘肉的鉴别处理、羊黄膘肉的产生原因及羊黄膘肉的预防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中应对黄膘肉的产生提供参考。 1 病羊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多数病羊宰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宰后发现脂肪黄染;少数病羊出现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精神衰弱、被毛粗糙、增重缓慢、粪便黏稠或腹泻,眼观口腔和眼黏膜及肛门、阴门、腹下皮肤发黄,阴道黏膜苍白,部分病羊出现后肢麻痹、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昏迷死亡;剖检发现全身脂肪不同程度黄染,包括皮下脂肪、肾脏表面脂肪、心包周围脂肪、肠系膜脂肪、肝脏表面脂肪,瘤胃乳头短粗、瘤胃壁变薄,肝脏、脾脏、胆囊可能伴有增大。 2 黄膘肉的鉴别及处理 2.1 感观鉴别及处理 生产中,黄膘肉与黄疸肉均呈现脂肪黄染,临床检疫中,也只能在患病羊的口腔黏膜以及舌苔等位置发现有明显黄染的共同特征,但是二者在感官及处理方式上有很大不同,需要进行区分。黄膘肉在感官上仅脂肪组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黄色较浅且随放置时间延长逐渐变淡或消失,气味一般正常;处理方式上,黄膘肉放置24 h后,若黄色明显减退或消失,无不良气味者不限制食用,若黄染严重,有异常气味的肉尸和内脏,不可食用,应进行销毁处理或工业用。黄疸肉在感官上除脂肪组织黄染外,皮肤、肌肉、脏器浆膜和黏膜,关节滑液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甚至实质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一般颜色呈土黄或深黄,且随放置时间延长黄色变深,常伴有腥味,黄疸肉一经发现或确认,一律不得上市销售,传染性黄疸肉畜的皮毛经消毒处理后出场。 2.2 化学鉴别 2.2.1 硫酸法 取10 g病料脂肪,剪碎后浸泡在50%酒精中,不停摇晃,10 min 后过滤出8 mL滤液于试管中,加入10~20滴浓硫酸。若滤液内出现绿色,再次加入硫酸,用酒精灯适当加热后呈现淡蓝色,则判定为黄疸肉。 2.2.2 苛性钠法 称取2g病料脂肪,剪碎后放入试管中,加入5 mL 浓度为5% 的NaOH溶液,加热煮沸约1 min,振荡试管,然后在流水下降温至40~50℃(手触摸具温热感),再往试管中滴入1~2滴乙醚或汽油,摇晃试管直至均匀,然后稍微加热,密封试管,静置等待分层;如果上层乙醚或汽油呈黄色,下层液体无色,判定检样为黄膘肉;如果上层无色,下层呈黄绿色,判定检样为黄疸肉;如果上下层均为黄色,说明检样既是黄膘肉也是黄疸肉。 3 羊黄膘肉的产生原因 3.1 营养因素 引起羊黄膘肉产生的营养因素主要为色素沉积、脂质过氧化两方面。色素沉积方面,黄玉米、苜蓿、胡萝卜、枸杞以及化学合成色素等饲料原料富含的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具有着色功能的多烯类物质,这些饲料原料含量过高时容易导致羊黄膘肉的产生;此外,染色掺假的棉粕、柠檬渣、DDGS等饲料原料中的染料以及有色中草药的色素也可以沉积到羊脂肪中引起黄膘肉的产生。 |
上一篇:牛常见胎产病病因与防治
下一篇: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因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