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

猪丹毒的危害及防控

日期:04-29 作者:佚名- 小 + 大

1、病原学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者常伴随败血症;亚急性以皮肤发生特异性疹块为特点,俗称“打火印”;慢性者以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为特点。猪丹毒杆菌是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在动物组织中呈短断头发状,该菌无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猪丹毒杆菌的形态学呈多变性直或稍弯的杆状,以单个或链状存在,有时可见到棒状或球状形态,但常见的是栅状和尖状。

猪丹毒杆菌在血清琼脂上长成针尖状如露珠的透明细小菌落。在血清琼脂上生长带有狭窄的绿色溶血环的细小菌落;明胶穿刺线长成试管刷状。该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乳糖;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猪丹毒杆菌对热、碱类消毒药,含氯制剂敏感。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禽类,人类及其它动物也可以感染。以2-6月龄的猪最易感染。本病流行较多见于夏季,春秋次之。病猪粪尿、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土壤或其它带菌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和带伤的皮肤,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因此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各种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如运输、饥饿、潮湿猪舍、肠道寄生虫等都能诱发本病。

3、临床症状

急性型: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体温升至42℃以上,减食或食欲废绝。皮肤出现紫黑色连片斑块,走路僵硬形如踩高跷,喜卧、强行驱赶时或接近时,立即走开或短暂站立,有的可能出现尖叫声,表现烦躁和愤怒。大猪和老龄猪粪便干硬,而小猪表现腹泻。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红斑大小不一,多见于耳后、颈下、背、胸腹下部及四肢内侧,后瘀血发紫。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病猪可能在见到或触到疹块病变前就死亡。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不超过一天。

亚急性(疹块型):体温41℃以上,颈、背、胸、臀及四肢外侧出现多少不等疹块。疹块方形,菱形或圆形,稍凸于皮肤表面,紫红色,稍硬。疹块出现1-2日体温逐渐恢复,经1-2周痊愈。

慢性型: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耐过后常转变成慢性型,以破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表皮坏死增厚似结痂“盔甲”状,耳尖也可能烂掉。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心内膜炎:往往引起心脏杂音,突然衰竭而死。消瘦、贫血。

流行新特点:生长猪和母猪,经产母猪发病、死亡率均高。初期健壮猪突然死亡1-2头,以后陆续发病和死亡。由于前期症状不明显,极易造成误诊,等明显特征出来时已经造成大量损失。

1)临诊症状:败血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皮肤发绀。12小时内就可死亡。慢性:表现疹块、心内膜炎及关节炎。

2)病理变化:急性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肿大,大红肾。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4、经济损失

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因此曾经销声匿迹的猪丹毒又卷土重来,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我国多地发生的猪丹毒,其临床特征多为生长育肥猪和母猪的急性败血症,病程很短,死亡率极高达80%以上,药物治疗根本来不及。若有幸存者通常出现跛行和慢性关节炎,患病猪只不但生长速度明显变慢,饲料报酬明显降低,而且成为传染源威胁整个猪群,甚至有暴发猪丹毒的可能,给猪场埋下隐患。所以,如果对猪丹毒不加以控制,将对养猪生产的各个阶段产生严重的影响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综合防控策略

预防:在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杆菌感染。同时坚持每年两次疫苗免疫控制的原则。

①后备猪预防接种猪丹毒疫苗2头份。

②保育猪(70日龄后),育肥猪免疫2头份。

注意事项:

①猪只断奶以后即可使用;

②皮下注射1-2头份;

③口服或拌料:每头猪3-4头份,早晨用清洁凉水拌玉米粉,逐级混匀,每头猪大约用玉米粉2斤,保证每头猪都采食到足够的料(苗),投苗后30分钟再正常饲喂。

④免疫7天后产生保护力,免疫保护期6个月。

⑤用苗前3天到后7天严禁使用抗生素。

上一篇:猪磺胺嘧啶钠中毒如何解救?

下一篇:猪高热病的诊断和防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