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现多称之为牛疱疹病毒1型(BHV-1))感染。症状以高热、呼吸困难、鼻炎和上呼吸道炎症为主,导致牛流产、肺炎等。病毒的组织嗜性较广,可感染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结膜和胎儿。由于病毒的急性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可继发细菌感染,延缓育成牛群的生长和增重,影响成年牛的产奶量及繁殖力,若治疗不及时常常导致死亡。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全球养牛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对于IBR的防控主要采取两种手段,即疫苗接种和净化。养牛业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并结合净化持续性感染牛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IBR,我国尚没有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可以应用,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1 病原特点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即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 1,BHV-1)是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成员。IBRV耐碱而不耐酸,抗冻而不耐热。在4 ℃中,能存活30~40 d,并且感染滴度几乎不发生变化,而在56 ℃下,21 min即可全部灭活。病毒在0.5% NaOH、1%漂白粉、1%酚类数秒即可灭活,在5%的甲醛溶液中只需要1 min即会死亡。 目前,IBRV只存在一个血清型,但可分为几个基因亚型,BHV-1.1亚型是引起IBR的经典病毒,也可引起呼吸道型和流产型症状,1.1型病毒曾在欧洲的多个国家、美洲以及亚洲流行,其他亚型多引起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IPV)和流产等多种疾病。 病毒感染后发病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病毒株毒力的强弱、动物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如年龄等因素有关。疱疹病毒感染后会潜伏于在三叉神经,在有应激因素存在或其他导致虚弱的因素存在时,IBRV常会再次活跃,引发新的一轮感染。 2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区分不大,指征性不强。呼吸道型的潜伏期一般是5~7 d,病牛高热达40 ℃以上、食欲降低,咳嗽,呼吸困难,眼、鼻排出大量分泌物,大量流泪,眼睑水肿,后期转为黏脓性鼻液,鼻内可见溃疡灶。若继发细菌性致死性肺炎可导致病牛死亡。呼吸道型的病变局限于上呼吸道和气管,肺脏大多正常,口、鼻腔、咽、喉、气管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度发病牛上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伴随卡他性渗出物,严重者在黏膜下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当发生呼吸型症状时,本病应与支气管肺炎、牛流感、恶性卡他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坏疽性鼻炎、牛瘟、泰勒原虫病区别。 实验室诊断方法分为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测两大类。病原学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抗原的免疫学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抗原ELISA等。血清学诊断方法病毒中和试验(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实用性较强的为各种核酸检测方法和以gB糖蛋白为基础建立的各种抗体ELISA诊断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清或奶样中的抗体。 3 预防和控制(治疗)措施 IBRV一过性感染后,很多牛长期甚至终生携带病毒,由于难以清除体内病毒,因而对该病的预防控制较为困难。控制IBR,当前主要采取疫苗接种和扑杀,或者二者相结合的策略。欧洲一些国家如丹麦和瑞士,采取净化血清阳性牛的方法已清除了该病,虽然该方法最为直接有效,但耗资巨大,对于养牛范围大、IBR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容易现实。因此,对于有该病流行的区域和牛群实施免疫接种,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针对IBR的疫苗有重组活病毒疫苗、DNA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使用商业化的基因缺失的标记疫苗可以鉴别自然感染动物和疫苗接种动物,采取预防免疫为主结合扑杀净化策略,有利于IBR的预防和根除。已有国产IBR与BVD的联合灭活苗上市,可接需进行免疫接种。 |
上一篇: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
下一篇: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