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日期:04-21 作者:赵凤奎等- 小 + 大

我国猪场普遍存在蓝耳病感染的问题,蓝耳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猪场蓝耳病防治存在“看透了病、治不了病”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综合措施预防来控制蓝耳病。控制住了蓝耳病的传播及感染,猪场的生产成绩及效益大概率就会提高。因此,科学防治蓝耳病非常重要。

蓝耳病学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猪感染蓝耳病病毒(PRRSV)而导致的疾病。蓝耳病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猪场存在的常见病毒性疾病,普遍见于母猪群、仔猪群、保育及生长育肥猪群,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病受管理因素影响较大,一旦感染会在大群中快速传播。本文从蓝耳病病毒特性、饲养管理、免疫保健、生物安全等角度分析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帮助猪场防控蓝耳病,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1 蓝耳病的特性

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是RNA病毒,主要分为两种基因型:美洲型和欧洲型。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是美洲型毒株,欧洲型毒株以LV株为代表。美洲型毒株又可以分为经典株和高致病型毒株。我国经典毒株以CH-1R、R98等较常见,高致病型毒株(常规)以JXA1-R、HuN4-F112株、TJM-F92株、GDr180株多见,高致病型毒株(变异)以NADC30-like、NADC30多见。蓝耳病病毒中含有E蛋白、N蛋白、M蛋白等,其中E蛋白能产生中和抗体,其余蛋白产生的抗体为无效抗体。但是蓝耳病中和抗体产生较慢,因此蓝耳病紧急免疫效果并不理想。

2 蓝耳病的流行特点

许全法研究表明,蓝耳病通常呈地方性流行,感染猪只不分品种、年龄,以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最易感。蓝耳病的传染源是发病猪及隐性带毒猪。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精液传播、胎盘传播、器具传播等。日常的生产活动如调栏、妊娠母猪上床等都会导致蓝耳病传播,而且蓝耳病一旦感染会持续性感染,很难转阴。李肖岚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能稳定在pH值为6.5~7.5的范围内,不耐热和干燥,在热和干燥环境下易分解。蓝耳病的发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

3 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李肖岚研究表明,仔猪阶段感染蓝耳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仔猪的发病症状与发病的日龄相关,其感染蓝耳病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法正常站立及行走、呼吸困难、精神沉郁等;断奶仔猪多出现呼吸困难、发烧、咳喘等,部分仔猪断奶时有顽固性腹泻、关节肿等表现。保育及中大猪阶段主要表现为咳喘,同时病猪会有发烧症状,个别猪身体发红、流鼻涕,如无继发感染一般死亡率不高。

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烧、流产、不食、精神不佳等。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早产等问题,部分母猪分娩后无奶、仔猪瘦弱。个别哺乳母猪表现耳朵发紫、泌乳下降、血斑等。后备、空怀母猪感染蓝耳病,会影响繁殖性能、产仔数及受胎率等。种公猪由于抵抗力较强,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且发病时间不长,但是精液品质会因蓝耳病而降低。

4 蓝耳病的病理变化

杜延萍研究表明,蓝耳病发病猪淋巴结会肿大、扁桃体出血、心脏变形、心包变厚(含有浑浊液)。蓝耳病发病猪因为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易发生继发感染,一般情况下心脏、肺脏会发生粘连,有果冻样渗出物。支气管内含有大量泡沫及积液,患病猪肾脏还会变大及出血,膀胱也会出现少量出血。

5 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饲养管理

蓝耳病防控的关键在于饲养管理,特别是早春及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保温和通风很难兼顾,环境中湿度、空气质量、温差等如果控制不好会直接导致蓝耳病不稳定。此外,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的支原体等疾病,也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加速蓝耳病的传播。

因此,防控蓝耳病,除了做好基础免疫外,必须做好猪舍环境控制。李肖岚研究表明,猪舍做好驱虫,控制好猪舍内的温湿度、光照,减少环境应激,可以增强猪只抵抗力。加强猪只的营养供给,也有助于提升猪只的抵抗力。引种会导致蓝耳病传播,最好是自繁自养;如必须引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及隔离。合理的饲养密度,也是饲养管理的重要一环。日常病弱猪需要及时挑出,单独护理,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将病猪放到隔离舍单独护理。

上一篇: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

下一篇:母猪跛行的原因及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