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输精次数国内外比较 在批次化生产中,大多养殖场为保证受胎率,一般要进行2~3次输精处理,配种次数多增加了精液成本与工人劳动量。因此,为提高批次化生产效率、节省物力人力,国外许多规模猪场向降低精子数量和输精次数转变,单次定时输精逐渐成为批次化生产中的一种趋势。Suárez等通过布舍瑞林刺激后备母猪排卵后,进行单次宫颈输精处理,与自然发情后输精两次相比,生产性能并无显著差异。为兼顾母猪批次化生产的效率与成本,单次输精是一种重要选择,但目前对单次定时输精技术还无法精准确定输精时间。有报道称,输精时间相差半天就会导致母猪受孕率降低12%,严重影响繁殖性能。因此,考虑到国内外劳动力成本、精液成本等因素,国内有关母猪单次定时输精的应用未见报道。 4、母猪批次化生产组织国内外比较 早在20世纪40年代养猪生产就已经提出批次化的概念雏形,到80年代已经在国外的养猪生产中广泛应用。在90年代的原东德母猪的存栏数量就可达110万头,而其中86%的母猪都已采取批次化生产模式。目前,法国猪场也已实现批次化,有近40%猪场主要采用三周批次生产模式。批次化生产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猪场规模化养殖的重要管理手段。 4.1 不同整周批次化生产模式国内外应用现状根据养猪规模和栏舍配置,国外不同猪场所采取的周批次化生产模式也存在不同差异。其中在法国和德国三周批生产最为常见,而在比利时和瑞典,四周批最为常见,但由于四周批哺乳期为21d,易引起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下降,瑞典有32%农场使用五周批次化生产。但不管怎样,每种批次化生产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劣势,不同猪场应根据自身具体状况进行合理选择。在欧洲、北美等部分发达国家中,由于人口基数普遍偏少,劳动力成本相对昂贵,采用四周批次生产劳动力投入时间更加集中,与传统连续生产相比,尽管劳动成本增加了5%(劳动报酬为14.9欧元/h),但劳动时间降低了6%,充分满足了工人对更多闲暇时间的需求。Timothy则报道,俄罗斯最大养猪企业Rosagro与militorg公司实施三周批次化生产,此种模式栏舍利用率虽有下降,但28d的哺乳期大大减少了不达标仔猪数,更便于实现断奶仔猪保育-育肥一体化和批次化生产的组织实施。此外,批次化生产中返情母猪处理对于大部分的猪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三周批次的间隔是21d,与母猪发情周期吻合,可有效解决返情母猪再入群的问题。Bown报道称,目前英国猪场一般采用两周、三周或五周的批次化生产方式来实现全进全出,但从母猪发情周期考虑,三周批最为适合。在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方面,Vangroenweghe等认为四周批或五周批会降低猪繁殖和呼吸疾病;Postma等证实四周批或五周批的管理方式可改善猪群的健康状况,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减少抗菌素使用量,缩减药物成本。 我国的批次化生产模式借鉴于国外,整周批次生产模式与国外相似。随着定时输精技术的不断优化,批次化生产国产药物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已经建立了1~5周批等多种类型的整周批次化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 4.2 非整周批应用现状 批次化生产对提高猪场栏舍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整周批次化生产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三周批具有使返情母猪顺利进入下次配种期、空栏时间长、便于生物安全控制等优点,但存在着栏舍利用率低的缺点;四周批虽栏舍利用率高,但存在着返情母猪进入下一批次需要烯丙孕素调控、哺乳时间短等问题,因此我国在批次化生产中,创造性地产生了11d批、12d批、16d批、18d批、19d批、36d批等非整周批次化生产模式,在规避整周批次化生产模式弊端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猪场现有设施,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猪场传统连续生产模式向批次化生产方式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5、结语 近年来,批次化生产不断推进我国养猪行业的转型升级,对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养殖理念、员工福利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著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但批次化生产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外源激素使用不当会引起母猪卵巢囊肿,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单次输精技术是优化批次化生产的重要辅助手段,但目前母猪精准排卵调控仍有待提高;为保证批次化生产猪群的稳定性,应加强后备母猪培育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同期分娩技术对加强仔猪护理、提高仔猪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技术程序仍有待完善。因此,未来仍需对批次化生产关键技术加强研发,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向工业化管理迈进。 |
上一篇:俄乌冲突对我国种猪市场的影响
下一篇:生产实践中母猪批次化技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