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集约化养猪生产背景 下十分常见。在受到应激因子刺激后,猪会增加相关激素的分泌量,加大代偿性营养物质的消耗量,进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食欲降低、腹泻、咳喘、流产、猝死等。本文从猪的生理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从导致猪发生应激反应到引起疾病暴发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指出猪发生应激反应时,生产者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减少应激因子,控制猪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同时增加营养物质供给,从而有效降低应激对猪的健康的危害。 1956年,加拿大科学家Selye提出了动物“应激”的概念。应激是动物机体在多种内外界因素如生理、环境、疾病和营养等的刺激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等全身性的、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各种动物均会遭遇应激的影响,猪最常见的应激为由分娩、转群和疾病引起的应激。从生理学角度考虑,动物机体对应激的反应核心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素”轴,从而增加肾上腺素的释放量,继而骤然提高对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猪在应激状态下会表现出高度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代偿加快以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高于正常水平等现象,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一氧化氮,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在临床上,处于应激中的猪会出现心源性气喘、狂躁、厌食、皮肤发白、出血、腹泻、流产等症状,甚至会出现猝死。 1 应激会导致猪相关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当猪受到应激因子刺激后,血液循环中的儿茶酚胺水平会骤然升高,过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具有心脏毒性,是应激性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血清含有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会导致动物冠状动脉痉挛、心肌顿挫性抑制,导致血流量加大、心跳加快以及血管过度收缩或舒张,母猪主要表现为厌食、气喘,仔猪则表现为无食欲、好斗和对疾病易感。如果猪同时存在其他会造成心脏受损的疾病性应激(如口蹄疫和猪丹毒)、硒和维生素E不足等引发的营养性应激、热应激、高胎次、过度肥胖或先天性心脏发育不良等,猪很容易猝死。应激性心脏病主要发生于分娩中的母猪和转群时的仔猪中。研究表明,给猪服用布他磷,可明显降低皮质醇激素的分泌量,因此可以用其解决此类应激。 2 应激状态下代偿性营养需求增加 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的代谢调节功能会使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正常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和一氧化氮会受到自身抗氧化体系的清除,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7]。在应激状态下,猪为了对抗内外界刺激和维持自身稳定,会骤然加快代谢,瞬时提高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一氧化氮;如果不及时清除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猪机体的内环境会发生紊乱,临床上则表现为代谢异常,体温升高0.3 ℃~0.6 ℃,皮肤发白、被毛粗乱、抵抗力降低,严重时猪会出现腹泻、咳喘、呕吐、流产等症状。为了应对氧化损伤,在应激状态下猪对还原性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需求量会增加2~4倍,在猪抗应激的过程中这两种维生素会发挥协同作用。在应激状态下,猪对其他维生素的需求量都高于正常的需求水平,如果供应不足会引发各种临床问题,如维生素A是合成紧密连接蛋白、维持上皮组织通透性所必需的,维生素H是调节胎盘生长顺序和减少肢蹄损伤所必需的,B族维生素是促进胃肠蠕动必不可少的。 长时间的管理性应激也会造成猪对其他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缺乏,使其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应激性营养缺乏症。长期缺乏运动和光照等,母猪对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转化和吸收不良,表现为糙皮、消瘦、流产、发情延迟、皮外出血点等。对母猪而言,长期饲养在限位栏中本身就是一种应激,限位栏中的母猪后肢运动单一且频繁,对维生素H的需求量高于正常的需求水平;如果母猪的维生素H供应不足,其肢蹄病的发病率会提高,导致胎盘的韧度和长度不够、免疫力降低,易发妊娠后期流产等问题。 应激会激发猪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因此,应激状态下神经递质的分泌会增加,而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对仔猪的神经反应和情绪调控具有重要作用,遭遇应激时机体会显著提高谷氨酸的需求量,达到正常需求水平的两倍以上;如果应激状态下谷氨酸供应不足,猪的神经反应速度减慢,表现为抑郁、反应迟钝和采食量下降,分娩母猪会出现乳汁分泌不足等。在应激状态下,其他氨基酸的供应不足也会导致猪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苏氨酸是抗体合成的限制性氨基酸,尤其在注射疫苗过程中,在遭受免疫应激的同时如果又遭受管理性应激或营养性应激等,会造成猪群的免疫效果不佳。在分娩应激中,赖氨酸供应不足会影响哺乳母猪的乳汁分泌情况,因为必需氨基酸是动物机体合成抗体、激素和酶等蛋白质的基本原料。 |
上一篇:春季畜禽疾病防控主要措施
下一篇:猪皮肤充血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