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播的消化道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腹泻、呕吐、脱水、死亡率高。流行腹泻目前普遍存在我国的大部分猪场,流行性腹泻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猪群不论年龄、品种均易感,但是对于哺乳仔猪、保育猪等影响最大,仔猪死亡率可高达90%。今年来随着PED的变异,毒性越来越强,给我国及世界各国造成很大的损失。我国自2010年以来,流行性腹泻在不同地区暴发和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猪场在预防流行性腹泻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和漏洞,急需科学、规范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指导猪场防范流行性腹泻。本文和大家一起从流行性腹泻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流行特点、疫苗免疫、药物保健等方面综合探讨如何科学地防控病毒性腹泻。 1、病毒起源检验 周宏专(2018)研究表明,1971年英国首次报道猪流行性腹泻(PED),随后德国、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等国陆续报道该病,欧洲于2000年开始逐步控制住了猪流行性腹泻。目前猪流行性腹泻在中国、日本、韩国流行较为普遍,我国于1973年首次发现该病,于1984年首次分离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2、流行现状 李红(2014)研究表明我国于2010年开始再次暴发流行性腹泻,2010~2012年期间检测PED阳性率分别为69.2%、62.8%、54.9%,表现出了较高的检出率。周宏专(2018)研究表明,2013年美国首次报道PED,截至2015年腹泻疫情已经扩大到了美国的36个洲。欧洲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德国、匈牙利等,亚洲国家日本、韩国、越南,美洲国家加拿大、秘鲁、墨西哥等,近年来都检测到PEDV。 3、病毒分子生物学特点 周宏专(2018)研究表明,PEDV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属于RNA病毒。病毒呈球形、外表有囊膜及纤突。PEDV直径约95~190nm,RNA全长约28kb。PEDV具有2个基因型,分别是G1、G2型,其中G1型为经典型病毒,G2型为变异型病毒。从亚型角度可以分为G1a、G1b、G2a、G2b、重组R型。我国2010年之后流行的毒株包括G1b和G2型,与经典CV777基因型不同。 4、临床症状 张梅(2021)研究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呕吐、腹泻等,猪的日龄越小症状越明显。病猪还会出现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等。PED的潜伏期为5~7天,仔猪和保育猪对于该病的抵抗力较差,易感染本病。仔猪受到伤害最大,7日龄以内的仔猪如果感染该病死亡率很高。成年猪对于PED的抵抗能力很强,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会自愈,死亡率也比较低。个体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病猪如果临床症状没有的到缓解,会加重猪只的死亡,会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5、疫苗类型 王靓靓(2013)等研究表明,常见的腹泻疫苗为灭活苗、弱毒苗、转基因植物疫苗、亚单位疫苗、二联苗(PEDV、TGEV)、三联苗(PEDV、TGEV、RV)等。郭思杰(2020)等研究表明,近年来研发出了一些猪流行性腹泻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核酸疫苗等。与传统疫苗相比,新型疫苗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制备简单、免疫效果好等特点。但是传统疫苗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抗原性好、应激小等特点,猪场根据自身情况,可以灵活选择。 6、综合防治措施 6.1生物安全措施 PED是高度接触性传播类疾病,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是预防该病的关键。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除了做好基础免疫外只能靠做好生物安全来预防。预防PED需要注意人流(衣物)、物流(物品)、车流(车辆)的生物安全工作,此外引种也是PED传播的高风险途径,因此引种前做好粪便PED抗原检测尤为重要,并且引种按照隔离制度进行隔离(至少隔离21天)。动物源饲料也是需要检测,检测不含PEDV方能使用。场内还需要做好防鸟、灭鼠等工作,防止鸟、鼠等场外的PEDV带入场内。产房仔猪全进全出,每批猪出完后,需要进行彻底洗消及空栏,能够有效地控制PED。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一般每周1~2次),同时注意选取合适的消毒药(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等),进行合理的消毒。 |
上一篇:母猪胃炎胃溃疡的原因和治疗
下一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