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又称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牛淋巴瘤病等,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以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发病后的高死亡率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牛通报性疫病。目前本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世界各养牛国家,特别是在德国、丹麦、瑞典、美国、古巴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流行严重。我国最早于 1974 年首次于上海市发现本病,继而在江苏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黑龙江省、辽宁省等省市均有发生,近年来呈现蔓延、扩大的趋势,给养牛业的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1、 病原特点 病原为牛白血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BLV),属 于 C 型致瘤病毒群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成员。主要发生于牛、瘤牛、绵羊,水牛也能发生感染。 BLV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低,56 ℃下 30 min 大部分被灭活,60 ℃以上迅速失去感染力,用巴氏灭菌法可杀灭牛奶中的 BLV。本病毒对温度较敏感,紫外线照射、反复冻融以及低浓度的甲醛等对病毒均有较强的灭活作用。 BLV 感染后有亚临床型和临床型 2 种表现。亚临床型无瘤的形成,主要表现为血相变化,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可持续多年或终身。亚临床型可进一步发展为临床型,病牛生长缓慢,体重减轻,体表或全部淋巴结、脏器、组织形成肿瘤。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和增生。由于骨髓的坏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尤其是未成熟的淋巴细胞的比率增高,淋巴细胞可增加 75%以上,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可增加到25%以上。血液学变化在病程早期最明显,随后血相逐渐转归正常。 2、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临床诊断基于触诊发现腮、肩前、股前的增大淋巴结。在疑有本病的牛只,直肠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病的初期,触诊盆腔和腹腔的器官可以发现组织增生的变化,常在表现淋巴结增大之前。具有特别诊断意义的是腹股沟和骼淋巴结的增大。确诊需辅以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对象均为血清。替代诊断方法为 PCR,可用外周血以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 DNA,在肿瘤中可用 PCR 和原位杂交检测。 3、预防和控制(治疗)措施 此病在南美流行率非常高,国内自乌拉圭、智利等地引牛的牧场,繁育几年后常可检测到 BLV 的感染,需引起注意,及早防范。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根据本病的发生呈慢性持续性感染的特点,防制本病应采取以严格检疫、淘汰阳性牛为主,包括定期消毒、驱除吸血昆虫、杜绝因手术、注射可能引起的交互传染等在内的综合性措施。疫场每年应进行 3~4 次临床、血液和血清学检查,不断剔除阳性牛;对感染不严重的牛群,可借此净化牛群,如感染牛只较多或牛群长期处于感染状态,建议采取全群扑杀的果断措施。对检出的阳性牛,如因其他原因暂时不能扑杀时,应隔离饲养,控制利用,阳性牛的后代均不可作为种用。加强饲养管理,禁止病牛与健康牛接触,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牛应予以捕杀。开展防虫灭虫工作,医疗器械严格消毒,避免牛只发生外伤,防止人为传播本病。 |
上一篇: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下一篇: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