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过去曾称为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以肺出血、坏死和纤维素性渗出为病变特征。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各主要养殖国,被国际公认为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1 病原学 Pattison等1957年首次报道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Matthews和pattison于1961年、Shope于1964年也相继报道了该病。Shope和White于1964年将本病的病原命名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HPleuropneumoniae)或副溶血嗜血杆菌(H.Parahaemolyticus),1978年Killan等进一步确定了该病原。国际分类命名委员会根据Pohl等1983的DNA同源性鉴定结果,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正式命名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eumoniae, APP)。APP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荚膜的多形性小球杆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呈大小为0.5~1 mm的不透明扁平的小菌落,周围呈β-溶血,CAMP和尿酶试验都呈阳性,兼性厌氧,无运动力,生长需要V因子。迄今已发现两个生物型共l5个血清型,其中生物I型中的1、5、9、10、11五种血清型致病力最强。生物Ⅱ型(13和14)分布于欧洲及美国,其致病性比生物l型要弱。我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该病,在我国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以血清7型为主。其次为2、4、5、10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脂多糖、外膜蛋白、黏附素和Apx毒素等,其中Apx毒素是APP最主要的毒力因子。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杀灭,在60℃下5~20分钟内可被杀灭,4℃下通常存活数天。 2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本病的发生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而迅速死亡,急性暴发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为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100%。 APP是一种呼吸道寄生菌,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肺部和扁桃体,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和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3 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 3.1 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萎顿,食欲明显减退或废绝,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驱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姿势,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可于24~36小时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死亡率高达80%~l00%。 3.2 急性型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0.5—41℃,呼吸困难,喘气和咳嗽.鼻部问可见明显出血。整个病程较缓,通常于发病后2~4天内死亡,耐过者多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3.3 亚急性或慢性 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阵咳或间断性咳嗽,四肢、耳尖、腹部发绀,5~10天后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4.1 最急性型 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4.2 急性型 急性型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4.3 亚急性型 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 4.4 慢性型 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
上一篇:冬春季节猪肺疫的防治
下一篇:仔副猪伤寒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