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他是养猪行业内的一朵“奇葩”,经常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自称“草根养猪人”。 他经常做损人不利---利猪之事。养猪人多半喜欢他,多数动保公司(疫苗与兽药公司)恨他,很多饲料公司怕他,亦商亦学的“专家学者”躲他。 他曾经写过“教槽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养猪高利润会持续到2018年”、“狂风暴雨后的中国养猪产业”、“中国草、中国糠、中国元素养中国猪”、“麸皮对种猪的危害”等惊世骇俗的言论,他的言行与行业大流相悖。 他的标签很多,养猪30年,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首届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猪为本(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担任过国内多家农牧企业技术顾问。 熊凌,江西省高安人士,1968年出生,其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猎手、渔民。 由于从小随父亲亲近大自然,少年时喜欢上各种体育运动。 1988年,生活在县城的熊凌思考着:在城市里生活需要智慧、资源,而非拼体力。所以他认为自己在城市参与竞争并没有竞争力,于是毅然决定去农村。因为在农村拼体力能拼过农民(有打猎、捕鱼与运动基础),拼智慧更拼的过农民。中国是农业大国,江西是农业大省,高安是农业大县,到农村去大有可为,大有天地。1988年10月,熊凌回到老家,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现在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熊凌其实是靠养鱼起家,从养鱼进入养殖业的。他告诉记者,自己进入养猪行业并非有高大上的思想,也不是喜欢养猪,而是歪打正着进入这个行业的。 1988年秋天,在上海学修桑塔纳轿车的熊凌,因为一次钓鱼偶然的机会,发现养鱼其实很赚钱。思考评估之后,他告别了上海的学徒工作,回到了祖籍江西省高安市筠阳镇郊区村,用从上海带回的60元钱起家,养起了鱼。 为什么要选择在高安老家呢?熊凌提到,第一,这是他父亲的出生地,他的祖籍地;第二,那个地是城乡结合部,步行到县城农贸市场才十几分钟;第三,国有的两个工厂占了村里的地,跟村里人签了协议,免费提供农业生产用电。 熊凌回忆,当时他的鱼塘是向村里租的,约定年终收获的时候交租金,然后他又找到他父亲的老朋友高安县的鱼种场场长,向他赊销鱼苗,鱼塘隔壁有一个酿酒厂和一个腐竹厂,副食品生产的废水、废渣成为他所养鱼的廉价饲料,他就用缓交租赁费、赊销、免费的能源、廉价的饲料等方式将鱼养了起来,第一年就赚了2万多块钱,第二年就开始扩大规模,前五年就赚了十几万块钱。1993年,他用养鱼赚到的钱盖上了当时全县第一幢小洋楼(别墅)! 在养鱼期间,熊凌经常去他表叔的供港猪场拉猪粪喂鱼,对养猪逐渐熟悉了之后,就兴起了自己养猪的念头。经过了深思熟虑后,他从供港猪场赊销了20头母猪,但是由于不懂技术管理,头批母猪就惨遭失败,20头母猪一年下来只活下来了20头仔猪。 据熊凌自述,在养猪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很多挫折与失败,口蹄疫、猪瘟等疫情、1993年和1998年席卷江西的洪水、龙卷风、运猪途中车祸等。 要不是当时有养鱼利润支撑,养猪肯定坚持不了。 从此熊凌就明白了养猪得依靠技术管理、资金、环境、等要素的重要性。 他说能有今天,并非是自己聪明,而是经历了很多的很多的挫折,经历了多起失败和案例,经历了很多的弯路才成长的。 1990年的时候,他有幸得到了各级共青团组织帮助与支持, 1995年,被评为江西省最年轻的劳模。1996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首届杰出青年农民称号,进了中南海、进了人民大会堂。随后被团中央公派送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找到老乡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黄德品研究员,在黄先生的教诲和熏陶下,系统的学习了养猪的相关知识,一边在京学习,一边从事江西的养猪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