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壮大智慧农业产业 紧跟世界智慧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以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为依托,平衡潜在技术需求、产业增长潜力、产品竞争力、技术带动引领性 [17]。聚焦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传感器与测控终端设计及制造、农业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 3 类重点创新领域,实施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产业培育工程,促进智慧农业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使得“三农”发展更好获益于智慧农业科技及其产品。提高 AI、 5G、边缘计算、新型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农机、农业传感器、农业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成熟度,提升智慧农业软硬件产品的支撑能力。发展农业智能生产作业装备、农业智能作业机器人等重点智能农机装备,实现适应性好、性价比高、可智能决策的新一代农业传感器的标准化、产业化,构建农业软件产业生态、产业集群。 (五)突出绿色生态理念,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 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以绿色生态为主线,应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农业,实现高标准的化肥、畜禽养殖碳排放;建设绿色智慧农业示范区,引领绿色农业高能效、高质量发展。实施耕地保护的智慧化转型,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基于大数据驱动与多组学融合的动植物生长发育精准调控、环境变化智能应激,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实现精准种植养殖,减少农业系统碳排放。推动智慧型生态保护建设,建立智慧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警与智能监管。 四、中国特色智慧农业分类推进路径 (一)面向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推进路径 1. 小农户 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为目标,以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农业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农业知识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企业探索农业智能语音交互服务新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信息、生产托管、装备共享等服务,降低智慧农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成本。继续开展 “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电商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探索电商兴农新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产销对接平台,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优质优价。 2. 家庭农场 以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实现最佳规模效益为目标,研制智慧农业示范农场适度规模标准,支持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家庭农场创建智慧农业示范农场。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为基础,引导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提供菜单式、全程生产托管的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市场主体开发适用的数据产品,为家庭农场提供定制性技术套餐和应用方案,支持开展针对性的排产计划。 3. 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 组织力量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无人生态农场技术应用模式的适用性标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优先支持规模以上的粮食、蔬菜、生猪、奶牛、蛋禽等类别农场或入驻企业(合作社)批量建设国家无人农(牧)场示范基地,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分梯次推进无人自主作业的集成应用,尽快形成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生态化、无人化生产技术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围绕“新基建”农业场景应用落地目标,参与农场 5G 网络、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产品数字供应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批量建设智慧田园、智慧植物工厂、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智慧果园、农产品智能加工车间等并凸显示范效应。 (二)面向不同产业主体的推进路径 1. 智慧种植业 围绕粮食和蔬菜的稳产保供、提质增效需求,在规模化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开展“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与精准服务应用示范。推动粮食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西北地区草地气候智慧型管理模式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应用示范项目,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开展农机、农艺与智能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补齐精准作业覆盖环节不全、智能装备协作效率不高等短板。批量建设“无人化(或少人化)农场”“植物工厂”,配套应用嫁接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打药机器人、采摘机器人、设施温室电动作业机器人等,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种植场景落地。 |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在畜产品中的应用
下一篇:社区电商缓解农产品供销分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