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疫苗送到后堆放在仓库不及时放入冰箱; ②有的防疫员或用户(主要是散户)在高温天气下缺少冷藏设施; ③一些技术人员不区分冷冻和冷藏,以及冷藏设施温度不恒定使疫苗破乳; ④使用时直接从冰箱内取出不进行回温、回温不彻底和回温过度; ⑤养殖户分散居住,户与户之间用冰块进行运送;⑥疫苗在冰箱内存放时间过长,未采用“先存先用”的原则。 疫苗在出厂之前会对疫苗进行溶解实验、抗压力实验和密封实验等,但是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外力的破坏使疫苗出现一定的破损导致抗原损失。在疫苗进入养殖场时会进行一定的消毒,若不小心将消毒剂混入疫苗也会导致抗原含量损失。 6、疫苗生产环节中的误差。在疫苗生产环节中出现失误,使生产的疫苗的抗原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例如细胞密度不达标、纯化过程不彻底、灭活剂质量以及乳化佐剂质量不合标准等因素,均会使抗原含量不稳定使免疫疫苗后的抗体水平也会偏低。 (二)动物自身因素 1、动物个体差异。当动物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水平的高低与动物自身的免疫应答能力有直接关系。作为动物个体的差异的主要是动物的品种、日龄、性别和营养状况。 ①不同的动物品种以及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如牛的免疫应答就比较强烈; ②对于同一品种不同日龄的动物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的水平也是不规律的; ③由于机体的发育程度不同对于同一品种相同日龄的动物雌雄之间的免疫系统发育不一致抗体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④营养状况是决定动物体质维持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产生抗体的各种微量物质均是从动物摄入营养物质后转化而来如VC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关;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维生素E和硒可提高猪的免疫系统功能,所以当动物机体营养水平差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速率和含量肯定会下降。 2、母源抗体存在差异。母源抗体主要针对新生仔畜,是先天所得。母源抗体是仔畜通过吸吮初乳获得母体抗体,可以保护幼龄动物避免病原的侵害。动物出生后在一定时间内母源抗体会达到一个高峰值,随后逐渐开始降低,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很大程度上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且与免疫口蹄疫疫苗抗体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因此母源抗体决定着新生仔畜的首免时间,若首免时间过早,母源抗体水平过高,疫苗中的抗原会与母源抗体发生中和反应,既消耗了母源抗体又抑制了疫苗的功效,无法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若免疫过迟,母源抗体会下降至极低,而未及时接种疫苗会使机体出现免疫空白期增加了发病率。再者各个仔畜出生后体内所含的母源抗体的含量也是相互不一致的,导致仔畜群整体的首免时间更加难以确定,所以母源抗体的高低对接种疫苗产生抗体水平的高低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3、应激状态。当我们在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时,我们要求尽量使动物处于非应激状态,如在气温不稳定的季节接种疫苗时要选择环境温度尽量使动物感到舒适时段。疫苗本身相对于机体来说是外来物,注射后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倘若机体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注射疫苗后会加剧应激反应,疫苗也不会发挥相应的效力即抗体水平不达标。 |
上一篇:猪伪狂犬疫苗滴鼻免疫的重要性
下一篇:群体免疫对防控口蹄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