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兽医

非瘟背景下,蓝耳病的变化与精准防控

日期:01-08 作者:李云楦- 小 + 大

非瘟发生后,猪场加强了对该病防控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忽视了对其他疫病的关注。由此导致了新一轮蓝耳病的流行。这本轮流行中,蓝耳病的流行毒株、临床表现均发生了一些改变,防控形势也更加复杂。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在防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四川农业大学徐志文观点如下。

2021年,非洲猪瘟表现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与检测结果出现偏离、感染猪只病情发展缓慢的特点。由于非洲猪瘟和蓝耳病的感染机理相似,蓝耳、非瘟均会感染猪体内巨噬细胞,同时由于蓝耳病是免疫抑制病,它能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降低猪群ASFV感染阈值,从而增加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机率。因此,非洲猪瘟背景下要做好蓝耳病的防控。

我国最早于1996年报道蓝耳病(经典PRRSV),2006年爆发高致病性蓝耳病,2015-2017年,类NADC30、类NADC34毒株出现,导致蓝耳病的流行情况复杂、多亚型并存。近几年,随着类NADC30毒株检出逐渐上升,当下NADC30-like已成为蓝耳病主流毒株。

为什么蓝耳病流行毒株发生了改变?,可能受ASF影响,猪群流动频率下降,引种减少,导致PRRSV毒株流行亚型改变。由于NADC30样PRRSV毒株成为主流毒株,同时NADC34毒株检出率升高,表现为多亚型毒株同时在猪群中并存的局面,这给蓝耳病的防控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PRRSV感染与临床表现上存在一些规律:

1)PRRSV与不同来源仔猪并群存活率存在直接关系,PRRSV检出率越高,仔猪成活率越低。因此,最好不要将不同来源的仔猪进行并群饲养。

2)PRRS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相对稳定,主要还是以PCV2、PRV及IAV为主。

3)PRRSV流行毒株亚型改变导致混合感染细菌类型发生变化。高致病性PRRSV为流行毒株时,混合感染以条件性致病菌为主。2017-2021年,混合感染以链球菌为主,可能与类NADC30为流行毒株有关。

4)当下的细菌感染谱有两个特点:对消毒药物的耐受力强,善于变化。因此,混合感染的细菌亚群改变可能与ASF影响下过度消毒有关。

PRRS防控的几点建议:

1)猪群PRRSV背景要明晰——早期诊断

利用脐带、睾丸液进行病原学监测,妊娠中后期体温异常母猪监测,流产胎儿、死胎及新生弱仔等监测,异常精液的监测,仔猪肺、肺门淋巴结和血清监测,都有助于早发现PRRSV感染。同时要关注支原体、PCV2对PRRS的影响,因为支原体能破坏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令PRRSV入侵轻松,同时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有利于PRRSV进一步的定植和复制;PCV2能导致混合感染率提高、免疫抑制增加,从而干扰PRRS等疫苗免疫效果。

上一篇: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在猪圆环病毒研究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无非洲猪瘟小区建设要点及成效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