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兽医

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日期:12-24 作者:佚名- 小 + 大

2010年4月以来,我国爆发了一种主要危害蛋鸭和种鸭以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急、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率低(产蛋鸭一般在5%以下)为特征的鸭坦布苏病毒病(以下称黄病毒病),该病普及范围广,可对我国养鸭业造成重大损失。到目前为止,黄病毒病已流行十多年时间,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特点、临床特征、剖检变化、免疫状态、防控措施等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但在之前非发病地区、非免疫地区依然呈现流行态势。

1 流行病学

2010年春末夏初,该病从我国东南沿海(浙江、福建等地)开始发病,之后在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养鸭集中区大面积爆发,对我国养鸭业造成巨大损失。2011~2012年养鸭集中区依然有该病发生,但相对平稳,这可能与患过该病的鸭体内存在一定抗体有关。2016年国内黄病毒灭活疫苗/活疫苗相继上市,种鸭免疫率几乎达100%,蛋鸭免疫率达70%以上,黄病毒达到可控状态;黄病毒的非发病、非免疫区域(如湖南、湖北等地),从2018年6月份开始,黄病毒迅速蔓延、爆发,发病率在35%~50%,严重地区发病率高达70%以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共有102家养殖户,有73家发病,发病率达71.6%;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共有96家养殖户,有34家发病,发病率达35.4%,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黄病毒属大部分成员为人畜共患病病毒,多种动物均可感染;黄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品种的鸭,以麻鸭最严重,鹅、鸡等亦可感染,但发病较轻。近几年,感染宿主稍有变化,肉鸭发病越来越多;李玉峰等报道,除蛋鸭、种鸭发病外,商品肉鸭也可发病;李宁等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接种黄病毒,对接种鸭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组织中病毒含量以及免疫反应等进行了研究,为黄病毒在肉鸭的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6~10月份,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131家养殖户进行走访调查,肉鸭黄病毒发病率为3%~5%,死淘率在10%~20%,见表2。


2020年,有报道指出,黄病毒在安徽、广东、江苏、福建等南方养鸭集中区呈现区域性流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种鸡、蛋鸡等家禽坦布苏病毒病感染率逐渐上升,2020年6~12月份在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份均有家禽坦布苏病毒病检出。

2 病原特点

黄病毒科包括丙型肝炎病毒属、瘟病毒属和黄病毒属三个属,分离的黄病毒与黄病毒属的恩塔亚病毒群关系很近[4];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1 kb,由3个结构蛋白(C蛋白、M蛋白、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组成[5];病毒粒子呈小球形,直径40~50 nm,有囊膜,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复制;病毒对热(56℃15 min失活)、氯仿、乙醚、强酸(p H<5)、强碱(p H>10)敏感,无血凝性,可在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及多种传代细胞(如BHK-2细胞、Vero细胞)中增殖[6]。目前,黄病毒同源性虽有一定差异性,但免疫原性相对稳定。

3 临床症状

蛋鸭/种鸭:非免疫地区或免疫灭活疫苗(1次,1 m L/羽)的地区发病率/复发率较高,见表1~3。雏鸭、育成鸭发病主要表现以翻个、瘫痪等为主的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未免疫区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60%);产蛋鸭发病主要表现一过性降蛋,死亡率较低(多数5%左右);临床症状与之前流行的黄病毒差异性不大,主要表现为高烧和采食量、产蛋率一过性下降。

肉鸭:发病率明显增加(3%~5%),15~25日龄多发,30日龄以后依然有发病,发病越早,死亡率越高;主要表现为头颈震颤、站立不稳、翻个、双腿挣扎呈游泳状,采食、饮水减少,最后常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致死,或因翻个等踩踏致死。

上一篇:海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向OIE申请无疫认证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防非保猪六字失败教训和预防方案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