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六强”目标,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近些年,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攀升,作物功能基因组等基础研究水平世界领先,全球单体最大、原生资源最多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基本建成,口粮与谷物高产优质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生猪等畜禽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支撑种业取得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总体上,种业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但是,我国种业科技水平距离高水平自立自强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作物品种性状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种源存在“卡脖子”隐患,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这些问题,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科院重要指示,中国农科院从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职责使命出发,决定实施“强种科技行动”。这是中国农科院围绕“国之大者”,全力以赴推进种业创新攻关的全局性、系统性安排。 一、聚焦六个方面,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总目标 一是强基础理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种业基础研究要突出应用牵引、原创引领,从种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要通过开展行动,系统研究和阐明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作物高效光合作用、农业固氮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淀粉和蛋白质合成、饲料养分高效利用、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病发生流行等机理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力争早日迈入种业科技强国前列。 二是强核心技术。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要通过开展行动,加大前沿技术自主攻关力度,补上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人工智能设计、新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纳米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突出短板,抢占育种技术制高点,为种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强种质利用。做好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鉴定利用是选育优良品种的基础。要通过开展行动,实现种质资源保存数量稳步提升、多样性更加丰富;加快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实现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相互衔接,发挥优异种质品牌效应,夯实打赢种业翻身仗基础。 四是强重大品种。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牢固,但仍存在高抗病抗虫的突破性水稻品种缺乏、常规玉米品种与转基因品种抗性存在差距、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供给不足、大豆脂肪含量偏低等问题。要通过开展行动,集中优势力量优先发展粮食作物育种技术,努力创制突破性新品种,有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以生长速度、抗逆性、品质性状为主要指标,重点选育优质、抗病、饲料转化效率高的畜禽新品种,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五是强粮食单产。单产水平是衡量科技实力的核心指标。目前四大粮食作物单产与高水平国家都有不小差距,水稻单产比最高的澳大利亚低110多公斤,小麦单产比最高的新西兰低近300公斤,玉米单产只有美国的60%,大豆单产还不到美国、巴西的60%,中低产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弱、综合机械化水平低。要通过开展行动,力争到2030年,实现粮食作物试验单产大幅提升,推动水稻平均单产从47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小麦从383公斤提高到430公斤,玉米从421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大豆从132.4公斤提高到170公斤六是强种源自给。当前,我国部分畜禽核心种源仍然受制于人、部分蔬菜品种严重依赖进口。要通过开展行动,实现主要经济和园艺作物品种优质高产高效,力争将对外依存度高的个别蔬菜品种自给率由不到10%提高至50%以上;推动主要畜禽品种国产化,白羽肉鸡品种实现零突破,新培育肉牛品种市场占有率力争突破60%,加快实现重要品种种源自主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