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绦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几乎凡是养鸡的地方,都有绦虫存在,危害面积很广。本病不受季节的局限,且在夏季的发病率要普遍高于秋季,当机体感染此病病原菌之后,绦虫夺取机体营养,绦虫繁殖引起机械损伤,绦虫代谢产物含有毒素还能引起肠炎、腹膜炎等,不仅会影响蛋鸡生长发育、产蛋率下降,同时还会对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害。 1、病原学 赖利绦虫属于此类病症当中的常见病原体类型,且分布较为广泛,并包括棘盘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以及有轮赖利绦虫等几种不同的种类。赖利绦虫主要寄生在鸡的小肠部位,由于其头结部分具有钩状物质以及吸盘组织,并且能够固定在小肠的黏膜上,所以难以被排除体外。 2、流行特点 此类病菌不受机体的日龄限制,任何日龄的蛋鸡都有可能感染蛋鸡绦虫病,且在16-41日龄之间的蛋鸡群体当中较为多发。在鸡群肠道内部的赖利绦虫,不仅会吸取机体的营养物质,还会减缓蛋鸡的生长速度;当此类病菌分泌出有毒的代谢产物时,还会对机体的神经造成严重损害。当感染相应疾病时,机体虽然从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但却会造成消化系统障碍,导致机体的生产性能有所下降。 3、临床症状 当鸡群感染蛋鸡绦虫病之后,其体型会出现明显的消瘦情况,鸡冠部分会呈现出苍白状,羽毛蓬松凌乱,并且还会长时间的呆立不动。此外,当发生感染时,鸡群会由于消化不良而影响实际的进食量,不仅会导致机体的发育缓慢,严重时还会由于机体过于消瘦,而造成营养供应不足、引发机体死亡等问题。此外,鸡群的日常产蛋量也会由于疾病的加重而降低,且鸡蛋的质量、硬度以及蛋黄的颜色也会变差。 4、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解剖后,可以发现其肠道内部含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物质,并且还会伴随着出血现象。由于小肠的黏膜物质较厚,从十二指肠部位向下进入10cm之后,则会发现大量的虫体聚集现象。由于这种堆积问题造成了机体肠道的阻塞,进而会引发肠破裂和腹膜炎等问题。再深入进行调查,可以看出直肠、空肠以及回肠内部都会含有米状的白色孕卵节片,且扁桃体也会出现肿胀现象。 5、防治措施 5.1 实施产前预防 在蛋鸡产蛋之前实施有效的预防性驱虫措施,能有效降低蛋鸡绦虫病的发病率。在蛋鸡处于105-130日龄之间时,养殖人员应选择饲料喂养的方式,将有效的治疗药物,与饲料产品相互融合进行使用,从而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一般情况下,养殖人员会按照鸡群的体重,来设置丙硫苯咪唑药物的剂量,并将药物控制在21-26mg之内,1天2次即可。当使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时,则需要将药物的剂量保持在156-210mg之间,并且还需要实施一次性饲喂的方法;此外使用吡喹酮时,也应按照鸡群的体重特点进行添加,并将克数保持在10-13mg之间,同样也需要实施一次性饲喂。 5.2 保障养殖舍环境达标 良好的养殖环境对鸡群的养殖与蛋鸡绦虫病的防控具有积极作用,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涂灰的方法,提高水泥地面的硬化程度,从而有效的减少细菌的滋生。同时,还需要对鸡舍的内部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清扫,并通过全面化的消毒和通风工作,来保障舍内的干净整洁。此外,还可以在鸡舍周围安装纱门以及纱窗,不仅能够防止昆虫的进入,还可以有效避免疫病的传播。及时的清理舍内的杂物,不仅可以为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保障,还可以通过对杀虫剂的使用,避免细菌滋生而带来的疫病问题。 5.3 采用有效的治疗药剂 在检疫的过程中发现患有蛋鸡绦虫病的机体之后,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及时的采取隔离处理,还需要按照科学的配比,在其日常的饲料当中加入一定剂量的伊维菌素,并保障鸡群能够正常饮水,再接着加大71%的剂量,确保药剂能够与饲料充分混合,且对药物的饲喂周期应保持在一周左右,并以此来促进蛋鸡机体以及产蛋率的恢复。 6、蛋鸡绦虫病的寄生强度,对鸡病防控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在疫苗效用较低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出疫病防控工作的实际效用,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鸡群的养殖以及饲喂工作的管理,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病的传播速度。此外,养鸡场也要加强对蛋鸡绦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并结合科学检疫技术,避免疫病扩散。 |
上一篇:产蛋鸡肝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下一篇:鸭脾坏死的类型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