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等制备了抗三聚氰胺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检测牛奶、奶粉和动物饲料等样品中三聚氰胺残留的间接竞争ELISA法,实际样品检测限牛奶中为0.1mg/L、奶粉中为0.2mg/kg、饲料中为0.5mg/L,添加回收率为79%~110%。何方洋等利用三聚氰胺类似物与载体蛋白偶联合成免疫原及包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三聚氰胺的单克隆抗体。蔡家利等也成功制备了抗三聚氰胺单克隆抗体,检测限为0.15μg/mL,定量限为4.15μg/mL,除与三聚氰酸交叉反应率为72%外,与三嗪类药物及其他抗菌药物等交叉反应率均小于5%。 目前,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三聚氰胺进行检测的研究很少。Li等建立了食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原料乳检测限为0.05μg/mL,动物饲料和奶粉检测限为1μg/g,其他奶制品检测限为2μg/g,整个检测过程在3~10min完成。 6.4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可为人们提供具有期望结构和性质的分子聚合体。目前,新型的光响应分子印迹材料成为科研学者关注的热点。这类功能化分子印迹材料通常是将偶氮苯作为功能单体引入分子印迹材料而制得的。由于偶氮苯化合物在光照下能在顺反两种构型之间可逆地进行转变,即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偶氮苯由反式变为顺式;在热作用或可见光条件下,偶氮苯由顺式回到反式,因此在光响应性分子印迹材料中,作为特异性结合位点而存在的偶氮苯基团在光照下能够发生异构,引起MIP材料中特异性结合空腔的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主-客体结合能力的改变。 聂颖恬将分子印迹与偶氮苯光响应单体相结合,制备了含有偶氮苯光响应性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水溶胶,该材料能在光照下实现对三聚氰胺分子的可控吸收和释放。此外,三聚氰胺在特异性结合空腔中与偶氮苯功能单体发生相互作用,能影响偶氮苯功能单体异构化速率,偶氮苯单体异构化速率改变的大小和三聚氰胺的浓度有关,基于此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法,能准确检出奶样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前处理方便,测试过程快速,准确性较好,检测限可达0.25mg/kg。 Pietrzyk等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bis(2,2’-bithienyl)-benzo-[18-crown-6]methane为功能单体、3,3′-bis[2,20-bis(2,20-bithiophene-5-yl)]thianaphthene为交联单体,通过电聚合方式制备出三聚氰胺MIP膜,建立了基于MIP膜的三聚氰胺化学传感器分析法,其检测限为5×10-9mol/L,检测线性范围为5×10-9~1×10-3mol/L。 Liang等也建立了基于MIP的电位传感器方法用于牛奶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单体制备MIP,然后联合离子选择电极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其检测限为6.0μmol/L。 6.5 近红外吸收检测法 在三聚氰胺的分子结构中,3个C原子分别与2个N原子和1个-NH2连接。虽然C-N键的谱峰很难识别,但是-NH2的波动却是正好处于近红外区域,因此可以对三聚氰胺进行近红外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用一种特定波长的近红外线照射被检样品,根据样品中三聚氰胺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弱来实现其含量的实时监测,该法是一种无接触、无损伤和无危害的检测方法。对于三聚氰胺而言,其含量越高所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就越弱。同时该法预先扣除了蛋白质中-NH2含量的影响,选择性相对较好。 徐云等结合光谱预处理和波长选择及模型优化方法建立了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但该法设备价格昂贵,需要不断进行校准,不同样品基质中的干扰是近红外分析精度及重现性的一大障碍。 6.6 荧光分析法 三聚氰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π键)结构及3个取代基-NH2,其激发态由环外氨基上的n电子激发转移到环上而产生。由于它们n电子的电子云几乎与芳环上π轨道平行,因而实际上它们共享了共轭π电子结构,扩大了其共轭双键体系,故具有荧光特性,在非极性的介质中,它的荧光较弱,随着介质极性的提高,其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大,当它处于酸性介质中时,取代基-NH2会质子化为-NH+,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甚至无荧光发生;而在弱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 黄晖等利用三聚氰胺的荧光特性建立了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利用弱碱性介质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三聚氰胺荧光强度的增敏作用,在pH8.00的Tris-盐酸缓冲溶液中,以CTMAB为增敏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三聚氰胺,线性范围为25~1000μg/L,检出限为19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6%。 |
上一篇:肉鸡食品中妥曲珠利制剂含量测定
下一篇:饲料原料掺假鉴别与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