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病防治

绵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控

日期:09-09 作者:王金好- 小 + 大

摘要:随着绵羊饲养数量不断增多,疫病防控成为羊养殖业中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羊群疫病防控中,布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羊养殖业中具有一定流行性,严重阻碍了羊养殖业的发展甚至对社会公共卫生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首先对绵羊布氏杆菌病丛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等展开论述,接着从树立科学理念、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免疫接种、建立引种体系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该病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该病的防控提供相关借鉴。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改革,畜牧业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对羊肉、羊皮、羊毛等畜产品需求量不断上升,绵羊养殖规模也朝着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随着绵羊饲养数量不断增多,疫病防控成为羊养殖业中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羊群疫病防控中,布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羊养殖业中具有一定流行性,严重阻碍了羊养殖业的发展甚至对社会公共卫生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绵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在绵羊生产养殖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布氏杆菌病概述

布氏杆菌病属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常见传染病,在我国属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严重危害绵羊生殖系统、淋巴系统,感染羊群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对养殖人员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基于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会给养羊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会挫伤养殖户的积极性。因此,在畜牧生产和临床兽医防治中一定要对布氏杆菌的防治引起重视。

布氏杆菌病呈地方流行性,睾丸炎、关节炎、流产为绵羊感染布氏杆菌后主要临床特征。布氏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常温下可存活1~3个月,60℃经30min即可将其杀死。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确诊患病羊和带菌动物。布氏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等进行传播。在兽医临床中发现,患病母羊的胎衣和阴道内的分泌物中常含有大量布氏杆菌,这些分泌物的排出会对圈舍内的地面、器具造成污染,对于易感动物是潜在的危害。有文献报道,患病公羊的精液内也可存布氏杆菌,可通过配种进行传播。

有研究表明,母羊感染布氏杆菌布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公羊,尤其是初产母羊的发病率尤为高。母羊在患病后通常会发生一次流产,同时还会伴发乳房炎和胎衣不下等症状。公畜感染后则发生睾丸炎,精子质量下降或出现无精症,严重影响生殖能力。布氏杆菌病的发生与传播通常是由于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羊舍内过于寒冷潮湿以及羊群过于拥挤等因素引起。患病绵羊感染后,产肉量、产毛率、产绒量和产奶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严重阻碍了羊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对于绵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势在必行。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临床兽医学研究表明,妊娠母羊患病后通常在其妊娠3~4个月时会发生流产,流产前期孕羊阴道黏膜红肿,阴道内可见大量灰白色黏性分泌物,患病公羊主要表现为附睾炎以及睾丸炎,睾丸存在剧烈的热痛感,同时明显肿大,自身配种能力也逐渐降低。

对患病羊进行剖检可见,流产胎儿的肌间及皮下部位充满了黏性浆液,胎儿胸膜腹腔内存有淡红色液体并混有纤维素,胎衣上出现纤维素絮状物,胎膜明显变厚,可见出血点。患病母羊子宫黏膜表面可见大量分泌物,粘膜表面增厚、混浊。患病公羊的精囊上可见坏死灶和出血点,睾丸以及附睾部位存在明显化脓。

3 布氏杆菌病防控措施

3.1 树立科学养殖理念 在基层,布病的防控与净化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开展。对于企业领导、养殖户来说一定要树立科学“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科学理念武装头脑。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羊群定期进行采血检测和诊断,对于发现阳性病例的羊只要及时淘汰。面对此种情况,在基层调研中发现,许多绵羊饲养户和部分养殖场往往会出现检测不定期,检测科学的现象或是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这一项工作不能长期科学地坚持进行下去,就为布氏杆菌的发生和传播带来可乘之机,埋下隐患的种子。

上一篇:奶牛维生素A、D、E缺乏的原因及防治

下一篇:家畜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